加强黑土保护利用统筹协调,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黑土保护法》明确提出要加强黑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黑土质量,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黑土区耕地内在质量提升,与适宜机械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息息相关。”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郧文举认为,当前,要更加注重黑土耕地用养结合,提高耕地自然地力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
海伦国家站研究员隋月玉认为,黑土质量提升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长远来看,要进一步保护和提高黑土生产力,需要从土壤角度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隋月玉认为,黑土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本质上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现有黑土培力改良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优化灌溉排水系统、合理规划路网与林带、实施田间改良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壤状况,改善黏土浅水滞留、涝害、白浆漂沉、盐渍化盐碱堆积、透沙等土壤上的障碍,结合现有的耕层保护技术,实现整个土壤尺度上黑土的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启动了一系列相关项目,明确黑土土壤结构,查明障碍层位置及赋存机制,结合现有黑土表土肥力改良技术体系,形成黑土保护利用分类分区精准配置模式。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黑土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地力,有利于提高黑土地力、增加农民收入。”隋月玉说,黑土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是实现黑土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稳定和增加黑土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全球黑土区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中国东北平原以及阿根廷至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全球黑土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呈现退化趋势,土壤流失、肥力下降、结构性恶化成为普遍问题,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
“黑土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黑土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中国科学院东北所研究员蒋明对人民网记者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采取的黑土保护技术和措施也不同。北美等地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的保护模式。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粮食刚性需求,不可能采取大面积休耕,所以还要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黑土保护技术和模式。”
《东北黑土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保护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全国黑土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黑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将黑土耕地全部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在吉林,连续举办4届全国黑土地保护利用研讨会,“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大安模式”“大河湾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创新模式得到规模推广应用。
蒋明表示,作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创新、政策交流和人才培训,开展黑土保护智慧农业平台、智能机械、黑土健康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黑土国际合作大科学规划,完善国际交流机制和平台。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