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求职就业高峰期,付费内推真的管用吗?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我们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调查民生变化。我们关注你想关注的和你没有关注的,调查你想看到的和你没有看到的。

中新网7月1日电 (中新网记者 吴涛)6月是求职用工旺季,网络平台上,一些付费“内推”公然兜售,宣称简历可先被公司HR看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大公司”。这样的付费“内推”真的管用吗?

付费“内部推荐”盛行

“内部推荐优先审核”、“优先安排面试”、“公司招人一般都会优先考虑内部推荐”……

记者注意到,随着求职旺季临近,一些二手电商平台开始推出求职“内推”,承诺提供上述便利。此类内推资格非常便宜,一个资格只需9.9元,有的甚至更低。

记者从多家公司求证,不少公司确实有“内推”机制,但绝对不存在“付费”一说。“我们推荐的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会给予奖励,但公司绝不会容忍以卖“内推”资格牟利。”一位员工表示。

有分析指出,“内推”招聘成本较低,这也是企业设立这一机制的原因之一。此前,有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有招聘渠道中,“内推”招聘的预算成本仅占10%,远低于招聘网站的39%。这本来是一件对求职者和企业都有利的事情,但有人却把它当成了交易,改变了性质。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敏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内部引荐”是企业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而向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通常基于员工对应聘者的了解和推荐,向企业推荐合适的人选,不应视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

毕业季求职就业高峰期,付费内推真的管用吗?插图

线下招聘会资料照片。(文章与照片无关) 张斌 摄

花钱进行“内部推荐”有用吗?

“有‘内部推荐’机制,但我感觉没什么用,我手里还有一些,但还没来得及推荐。”一位知名企业员工告诉中新社,说出来可能有点“心痛”,“我推荐了很多人,但都没通过”。

不过,也有“大公司”的工作人员觉得“内推”多少有些用处。她对中新社记者说,我们公司内部的“内推”一般是给求职者发公司链接,要求求职者自己进去填写信息。到时候他们也会告知HR,这些简历应该都会被看到。

一位获得过“内推”的求职者表示,“内推”很常见,和投递常规简历差不多,只需要填写发送的链接信息,但还要额外写一个“内推码”,看上去没什么作用,“我不觉得花9.9元就能买到好的工作机会。”

记者注意到,市面上一些付费“内推”均无一例外地表示,不能保证100%响应和接受,“内推码”一旦售出,不予退还。记者尝试联系这些卖家,但当他留言询问“如何保证确实是‘内推’”时,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称,“当前大学生求职时,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实习经历,但部分高校难以为学生安排优质实习机会,这成为一些商业机构趁虚而入的目标。”

私自买卖“内部推荐”是否违法?

李敏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通过购买“内部推荐”资格获取面试机会,本质上是在规避公开、公正的招聘流程,可能导致优秀人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公司,这种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内部员工私自出售‘内推’资格,可能构成违法行为;求职者通过购买‘内推’资格获得就业,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中介,存在法律风险。”李敏说。

互联网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市场上充斥的付费“内推”信息,可能是企业员工或第三方招聘猎头所为,公司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行为,并已将相关情况上报公司法务部。

此外,对于电商平台培育买卖“内部推介”资格的问题,李敏认为,作为交易平台,电商平台有义务对商家的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督。

“一旦发现售卖‘内推’资格信息,平台应及时采取下架、封禁等措施,切断此类违法行为的传播渠道。电商平台还应加强对商家的准入审核,杜绝此类违法经营行为的发生。”李敏说。(完)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