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神经血管疾病及相应的神经介入治疗 资料来源:微创脑科学招股说明书、平安证券研究所
随着神经介入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所需的医疗器械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根据前文提到的脑卒中的分类,医疗器械也分为止血类、缺血类和通路类器械。
2. 外资仍主导国内市场
根据行业统计,我国脑卒中患者存量非常庞大,2019年共计1480万人,位居全球第一,当年新增患者超过300万人。但相对而言,我国神经介入治疗的渗透率依然不高,2020年仅实施16.1万例手术。为了提高脑卒中的诊疗质量,行业近些年也在推动一些相关的医学指南,为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一些指导。根据Frost & 的预测,2022年国内神经介入行业市场规模为61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224亿元,期内CAGR为24%,未来景气度毫无疑问会比较高。
从细分领域来看,出血性卒中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整个市场的65.5%。缺血性卒中的潜在人群最大,增长势头最好。然而,患者基数巨大的我国却不是神经介入器械大国,进口品牌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不难想象,毕竟脑血管结构非常复杂,介入手术操作难度大,这方面的医疗器械和其他器械的研发和生产难度肯定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以美敦力、史赛克等为代表的跨国医疗器械巨头一直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只是近几年国内一线企业不断利用集采的力量,开始从准入难度较小的产品切入其他产品。
2022年中国神经介入市场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各公司年报、动脉网、Frost & 、西南证券
3. 国内制造商业绩有待提升
从品类来看,该品类中讨论最多的是线圈,是放气设备的主要品类,国产产品布局比较密集。按照2019年出厂价计算,国产份额为15分。虽然近几年没看到数据,但因为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都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线圈集采,国产厂商份额肯定会扩大。
至于血栓支架等急性缺血器械,国产产品仍处于下滑阶段。新威医疗(06609)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进口公司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2024年初,京津冀“3+N”集采已将血栓支架集中采购作为重点,国产替代步伐也将随之加快。
相比我们讨论过的很多医疗器械品类,本土神经介入产品厂商的攻势其实要弱一些,虽然2020年整体国产化率达到了21%,但主要还是来自于门槛较低的准入产品,比如我们重点关注的缺血性和出血性产品的国产化率分别只有2.8%和5.4%。
不过对于起点较低的本土厂商来说,集中采购带来的市场让业绩看起来还不错。像赛诺医疗这样缺血产品、出血产品、通路产品线都比较齐全的厂商,2023年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59%。赛诺医疗在研报中将此归因于颅内球囊和颅内支架产品的增长,尤其是后者,全年增长了277.96%。不过今年上半年相关业务表现有些低迷,神经介入相关营业收入预计为9000万元,同比增长仅为2.74%。
我认为,集中采购对于其他细分领域的成熟市场,国内厂商已经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可能并不全是好事,但对于神经介入器械这样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可以极大提升天花板的利好因素。
当然,出海也是一条路,微创脑科学(02172)去年海外营收2000万,在7个海外市场实现商业化,尤其能充分检验生物药板块出海表现的北美市场,微创脑科学产品也已获批,并组建了本地销售团队。
4. 难以突破
神经介入设备确实面临着比其他类别设备复杂得多的环境。
加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这里就不讨论了,毕竟都是旧闻了。更需要关注的是,脑卒中的诊治正在逐步向基层推进。
2021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卒中防治指南》开篇就强调,卒中已成为中国公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卒中中心的建设。根据微创脑科学的招股说明书,到2021年底,中国将有1000家卒中治疗中心。几千家听起来很多,对吧?但全国有5000多家胸痛中心,所以还有增长空间。
但我更担心渗透率的增长能否跟上行业的预期。众所周知,脑血管比心血管细,动脉细长弯曲,数量众多且密集,因此神经介入手术的复杂性极高。那么能够开展此类手术的医疗机构就相对有限。据朱氏咨询统计,2020年全国仅有约2200家医院能够开展神经介入手术。而且神经血管疾病的诊治往往窗口期较短,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一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救治时间也仅有4-6小时。
因此,在我国分级诊疗进展缓慢、基层医疗机构实力有限的背景下,大规模建设卒中中心是否能真正助推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确实值得怀疑。根据研究机构预测,2026年可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医院数量有望达到3000家,但6年的增长率不足40%,与相关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扩张的预期相差甚远。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相关政策来源:微创脑科学招股说明书、政府官网等,平安证券研究所
在增速可能低于预期的风险下,国产厂商能分得多少蛋糕更是值得怀疑。
在神经血管疾病领域,每个适应症涉及的产品都比较复杂,还没有一种通用的医疗器械可以适用于大多数手术场景。这就导致这个行业的产品品类非常多,可以说是小单品大市场。因此,后来者想要超车非常困难,因为研发精力有限,只能投入到一些单品上,单品的市场容量很难支撑后续的推广和研发。
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种类图解资料来源:信威医疗IPO招股说明书、华金证券研究所
虽然目前国内厂商正处于加速研发和产品注册上市如雨后春笋般的阶段,但跨国巨头的产品迭代步伐并不慢,比如早期成型的血栓切除支架,德国品牌的新一代血栓切除取栓器在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当然也期待赛诺医疗备受关注的颅内自膨式药物支架等国产新品的临床和市场表现。
在本土厂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中,集中采购对于国产替代意义重大,毕竟拿下市场才是重中之重。但在这样一个市场细分非常细的行业中,依靠规模优势挤掉进口品牌无疑并不容易。国产厂商或许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阵痛期,才能真正将触角伸向跨国巨头牢牢掌控的高端产品领域。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买不卖,不亏不赔。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