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董玉慧,头部主播的动态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不少头部主播或主动或被动淡出了大众的视线,直播频率持续下降。
直播电商是否正在没落?
星图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抖音、快手、电淘直播电商销售额达2068亿元,同比增长12%。 《2023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为4.9万亿元,增速达35.2%,仍未触及天花板。
既然行业还处于成长期,为何昔日的头部主播纷纷“隐身”?直播电商领域新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顶级主播“落魄”的背后
临走前,董宇辉在节目上透露自己非常抗拒卖东西,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这份工作;李佳琪也表示找不到以前的工作状态;小杨格、辛巴等顶级主播都在直播间表示要减少直播……
职业倦怠似乎成为了当下顶级主播们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
“我们接触过很多主播,他们普遍感觉太累了,没有力气再工作了,走完整个周期之后,也想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品牌和平台对头部主播的需求也在下降,只喊话不赚钱,这是不少进过头部直播间的品牌的共同感受。
为了上线,品牌需要支付高额的“上线费”和佣金。佣金很好理解,就是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不同品类的佣金数额也不一样。“上线费”是产品曝光的成本,价格和主播的名气、号召力有直接挂钩。
“根据我们以往的合作经验,顶级主播的专场费大概在100万至300万元,中级主播的专场费在50万至100万元,佣金在10%至20%左右。”雅鹿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一次合作下来,我们的毛利率大概在6%-8%。”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除了上述费用外,还有场地费、员工工资、包装配送等很多隐性成本,因此实际净利润较低。
“整体来看,运营成本很高,产品利润降低,品牌商很难赚钱。”该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全网最低价”往往是头部主播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会进一步挤压商家的利润空间。
“有些主播团队利用影响力控价很强”、“多数品牌在主播面前没什么议价能力”、“几次直播带货之后,看似销量大增,但利润极低,甚至亏损,不适合长期经营”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一方面,品牌希望减少对于“顶级主播”的依赖;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顶级主播的期待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高。
“现在我也不怎么去直播间了,因为感觉折扣没有刚开始火的时候那么大了。”曾是顶级主播直播间常客的唐女士说,这两年各大平台时不时都会有打折活动,跟直播间的商品比起来价差并没有那么大。
顶级主播所谓的“低价”,其实价格并不低,这是很多消费者的实际感受。
“随着直播电商渗透率的提升,以及传统电商平台重视价格竞争的回归,头部主播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电商专家、研究院院长李明涛表示。
“此外,头部主播‘撞脸事件’频发,主播背后的MCN机构对依赖单一头部主播的运营风险的担忧日益增加,都促使‘去头部化’成为直播电商行业的重要趋势。”李明涛表示。
记者注意到,即便环境发生变化,头部主播们依然不愿轻易放弃直播电商这块“蛋糕”,在“退居”幕后的同时,也在寻找打破僵局的方法。比如开始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对强势品牌的依赖;再比如尝试以矩阵的方式扶持助理,降低单一IP的风险。
商家的新选择
在主播寻求第二职业道路的同时,品牌也将目光转向店内直播。
“相比达人直播(包括网红、明星、KOL等),店播更加灵活,整体上相对可控,更适合长期运营。”无忧传媒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里的可控,一方面是指成本——没有佣金、场次费和“最低价”要求,整体支出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是指品牌对产品价格、直播内容等的自主控制权。
“门店在直播内容时,从选品到上架节奏,以及主播的话语等都可以掌控,让整体体验更加灵活可控。”某品牌负责人表示,与头部主播合作时,即使是前期已经确定的选品,也可能会临时调整。
“对商家来说,店播已经不再只是带货而已。”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蕾认为,它不仅是直接高效的销售渠道,也是商家打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商家积累更多忠实用户,实现品效合一。
“直播间积累的数据还能直接反馈到生产端,让快速反应的订单高效完成。”雅鹿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销商拿到样衣后,在直播间试穿,大约一周就能出结果,根据试穿销售数据,可以立即反馈工厂,指导量产。
在“去现场化”的趋势下,店播为品牌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搭建自己的直播间。
据《2023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品牌商家店播占比为51.8%,首次超过专家直播占比。据淘宝直播、小红书电商公开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天猫共有50个店播间交易额破亿元,小红书“618”店播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9.4倍。不过店播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品牌彻底“抛弃”头部主播。
“点播和大播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张毅分析称,大播虽然确实压缩了商家的利润,但关注度高,能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可以理解为投钱做广告。点播承担的是常规服务,也是对大播流量的一种跟进。”
“未来我们还是会选择继续和头部主播合作,这主要看中合作产生的辐射效应和长尾效应,和头部主播合作后,我们在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层主播也会主动要求合作。”某品牌直播电商负责人说。
寻找新的增长点
无论是顶级主播的“退场”,还是店播的崛起,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行业逻辑发生了变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直播电商入局,流量的边际效益在递减。“相比去年,我们品牌的流量投入成本增加了40%,但转化率没变,部分商品甚至还下降了。”一位品牌运营投资负责人说。
“直播电商的流量投入成本不断上升,但用户转化率却没有相应提升,必须要有新的流量来源。”李明涛说。
当热闹褪去,下半场开启,直播电商的新流量来源又从何而来?各大平台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内容”。
通过生产优质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需求和痛点,进一步挖掘消费者“无意识中有需求”的欲望。
2023年底,阿里巴巴内容电商板块将进一步整合——淘宝直播与光线合并,成立内容电商事业部,旨在进一步推动直播、短视频、图文等多种内容形式与电商的深度融合。
直播业务尚处于成长期的京东,今年也开始加大内容布局。4月,京东宣布将投入现金和流量补贴,扶持内容生态。“包括京东直播、短视频在内的内容生态,被京东视为今年三大必赢战役之一。”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
抖音、快手两大平台也在近期宣布推出扶持微短剧的政策,希望通过现金补贴、流量扶持等方式,鼓励机构和创作者产出更多优质内容。
“无论是越来越多的直播电商开始提供短剧、短视频等内容服务,还是淘宝等平台整合内部资源大力发展内容电商,都体现了直播电商希望通过提升内容质量,打造新的增长点。”李明涛分析道。
不过,张毅对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持保留态度,“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基因,在自己不擅长的赛道上发力并不容易,只能说愿望美好。”
张毅认为,从用户和品牌的角度看,新兴的直播平台或许是增长点,“背后的逻辑是,新平台能提供更多机会,被看到的可能性更大。”
而尚未完全开发的海外电商直播市场也被业内人士视为一座新的“金矿”。
“依托抖音直播等平台,跨境直播电商将在全球市场展现中国品牌新的竞争力。”李明涛表示。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直播电商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845.8亿元,同比增长155%;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287亿元。
相比于日趋饱和的国内直播电商市场,海外市场仍是一片蓝海。克劳利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近三成MCN机构开始出海,另有14.9%在准备或等待中。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海外市场空间虽大,但不同市场特点、消费模式并不相同,如何处理水土不服问题将是当前亟待攻克的难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