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港五谷竞相绽放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自动寻眼、自动对焦、仅需22秒完成双眼检测……走进温州中国眼谷产品展示中心,一款“校园近视智能筛查仪”引人注目。这款由浙江清华视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设备,已为温州110万名中小学生进行近视筛查并建立档案。目前,清华视光的市场估值已超过10亿元。

作为温州培育优质新生产力的专业孵化平台,眼谷等“一港五谷”竞相发展:中国数安港,集聚356家重点数据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纳入;国际云软件谷,聚焦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基因医药谷,落地大分子药物及规模化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新光谷,挂牌运营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智慧谷全面开工建设……

2019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向在温州举办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强调“要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胸怀大志、实现梦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2002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的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它的最大内涵”、“希望温州把这段创新的历史继续书写下去”。

不忘来路,续写创新历史。近年来,温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全面创新,着力构建支撑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今年上半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6.2%。

“从内部创新”汇聚教育科技人才,搭建更大创新平台

“眼谷”为何选择在温州出现?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系主任、中国眼谷首席科学家吕帆教授介绍,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温州医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眼视光学研究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主要起草单位。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老龄化社会,黄斑变性、青光眼等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眼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眼健康产业前景广阔。2020年6月,新型研发机构与孵化平台温州中国眼谷开业,布局眼科设备、眼科材料、眼科药物、智慧医疗等产业,累计入驻科技企业超过240家。

科技创新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港五谷竞相绽放插图

教育、科技、人才汇聚,中国眼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新时代打造大创新平台的生动写照。温州自2022年4月启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以来,孵化空间由8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620多万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61个,引进培育创新项目8000多个、青年创新人才5.5万余人,为孵化企业提供6.7亿元投融资支持。

“创业也好,创新也好,都需要勇气。过去创业主要靠勇气,现在创新主要靠洞察力。”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说。

温州善于无中生有,身上融入了敢为人先、创业创新的基因。虽然三面环山,但温州以“东临大海”的精神,深挖“数学家之乡”的科学底蕴。自2019年起,连续5年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集聚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土壤,推动726个科技创新平台和项目落地。

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壮大创新主体

温州靠吃改革、走开放路、打创业牌发展起来。温州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经商,全国经商创业人数达175万人,近70万人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行万里路、说万言、想万种办法、历经万难——“四千”精神是根本。如今温州民营经济比重已达五个“90%”:企业比重、对地区GDP贡献率、工业增加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税收比重均超过90%。

总部位于温州的麦田能源专注于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成立仅四年多,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7亿元。其负责人朱竞成介绍,公司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累计研发出86项专利技术,成为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的领军企业。

强化创新主体,温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麦田能源是一个缩影。过去,温州到处都是家庭工厂,住房就是厂房,家人就是工人。如今,这里已经演变成“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如今的温州,不仅有“正泰德力西皮鞋眼镜打火机”的升级版,低压电器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有“核风光水氢储”——2023年,新能源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将达到24.8%,位居温州主导产业之首。

“早在2003年,正泰集团就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积极对接上海,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部署,在上海落户,建立了高压输配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随后,又相继在嘉兴建立‘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正泰在长三角的布局已全面铺开。

科技创新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港五谷竞相绽放插图1

正泰集团从最初只有8个人的小开关厂,逐步发展成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万人就业的工业电气龙头企业和新能源企业。南存辉感慨道:“时代赋予了正泰成长的土壤和力量,正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机遇和变革中不断创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地处长三角最南端的区域中心城市,温州虽然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抓住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全力完善创新生态:抓“天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在上海嘉定区、松江区建立两大科技创新“飞地”。

“入驻嘉定科技创新‘飞地’后,我们吸引了5名专家加盟,一批高级工程师来温州工作,研发了40多个新产品。”温州永嘉县牛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孙爱介绍,3年时间,公司产值从不到1亿元跃升至近3亿元,去年还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筑巢聚才、协同创新,两大科创“飞地”已吸引40多家温州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拓展了“技术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型在温州”的模式。如今,温州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在长三角设立研发机构。这背后,是温州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连续三年“新年首会”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主题,每年新增各类人才20多万名。

前不久,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关键链条紧密衔接,温州选聘356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副总经理”为企业帮扶,其中来自长三角的就有80余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撑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随着杭温高铁的开通,日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温州将可以一小时到杭州、两小时到上海,必将迎来更多的创新资源。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3日01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