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小鹏MONA首款车型M03线上首发。

主要秀风格,讲设计,吹嘘外观。

对于小鹏来说,这相当少见。谈设计时,小鹏工厂一般五分钟就搞定。因为没什么好说的。成立十年后,小鹏从底层到营销,更习惯通过智能定义来弥补设计的不足。

这种路径依赖,让外观抽象的发展逐渐失控。从去年开始,“外观丑”几乎成了小鹏汽车除了“名字丑”之外最大的耻辱。“车是好,设计不行”,被不少小鹏粉丝视为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

从2022年底开始直接管理造型设计团队的何小鹏,深受颜值焦虑困扰。在今年年初的开篇信中,何小鹏宣布2024年将是小鹏在设计领域战略升级的元年,小鹏将有多个造型中心并行,将造型打造成小鹏的强项。

今年5月,何小鹏到合肥向李斌赠送X9友情礼物时,曾彬彬有礼地表达了对蔚来设计的欣赏,并进一步透露小鹏将在上海建立庞大的造型团队,并从海外引进人才。

一个月后,首项重要任命曝光,胡安马·洛佩兹( Lopez)正式加入小鹏汽车,担任造型设计中心副总裁,全面负责造型设计中心的管理和设计决策。

这是小鹏汽车迄今为止对设计提出的最高规格,洛佩兹曾担任小鹏汽车欧洲设计总监、法拉利外观设计总监、兰博基尼内饰设计总监、奥迪集团内饰设计师等。

超豪华的体验、明星般的待遇,让我们对小鹏未来的审美提升充满期待,同时,他也开始发挥代言效应,在MONA发布会上,洛佩兹与何小鹏共同演绎MONA。

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插图

小鹏有自己的设计脸,这是首次亮相的一个重要信号。虽然现场装修还透露着稚嫩,但小鹏已经迈出了打造外观长板的第一步——自夸。

外界很快就会意识到,自信就是小鹏最好的医美。

MONA到底好看不好看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我们在这里不讨论。

更重要的是,小鹏自诩颜值高,何小鹏称“小鹏愿意多花一点成本(40个亿)、多花一点时间(4年),为年轻人打造一款好看又有趣的车”。

小鹏已经很久没有在颜值上吹嘘过了,在P7爆红之后,如果说P5、G9还处于美丑边缘的话,G6已经达成了极致好看的共识。

与设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品力。比如入门价20.99万元、续航580公里、标配、当时最便宜的800V产品的G6,一边被赞好,一边又被诟病丑,G6仿佛在考验人性,极致性价比对颜值有没有阻力?

有个结论——如果足够极端的话。当20万甚至以下售价的800V平台产品开始面市时,G6的销量从高位的每月7000-8000+台跌落到1000-2000+台。

小鹏因此被诊断出“二手机综合征”,被指责没有爆款产品,就是因为它没有认识到P7成功的原因,不是智能驾驶、电动技术,而是首先是颜值。这当然不是说小鹏放弃设计,只做丑陋的东西,对设计团队不公平;但在工程、成本等因素面前,设计肯定不能有很高的优先级。

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插图1

过去,小鹏的设计存在两个具体问题:

首先,缺乏一致的设计语言。除了 P7 和 P5 是相连的以外,G3、G9、G6 和 X9 都有自己的想法。它们当然有共同点,比如强调比例、明确的技术、极简主义,或者分享一些共同的家族元素,但它们很少形成连贯的品牌形象。

第二,缺乏美观性,G9就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典型例子。

小鹏很早就有一个理念,就是用产品经理的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不做无用的设计,而是高效地把各种感性和需求连接起来。理性至上的功能主义是一个有意思的方法,但是它并没有解决审美问题。这个回溯需要一个能建立表达体系、有鸟瞰视角的设计师。

这里也可以看出,小鹏在设计上花的功夫,并没有像在智能驾驶上花的功夫那么多。这是一个战略误判。在技术路线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技术的边际效益会不断下降,设计才是决定差异化的主要因素。

对于MONA系列来说,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其实现在还不算晚。MONA的设计主要由滴滴负责,小鹏的介入相对有限。6月份加入的洛佩兹也才刚刚看过实车。

但小鹏用自信弥补了这一点。

第一,提出“量化美学”。MONA的关键指标强调工程目标,比如10个风洞吹出来的风阻Cd0.194,以达到降低能耗15%、增加续航里程60km的目标;又或者是黄金车身比例,平衡空间与技术要求。

也就是说,产品定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喜好、市场趋势来判断是否符合用户目的。其实这依然是小鹏的经典理念,只不过被包装成一个简单易懂、听起来很高级的概念,叫做“量化”。

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插图2

第二,年轻人的叙事。何小鹏是这样塑造这个故事的:

第一步,小鹏等于创新精神。小鹏的所有产品都有技术创新:G3首次做视觉泊车融合、P7首次用上全场景语音和高速NGP、P5首次把激光雷达带进城市NGP、G9首次量产800V高压碳化硅、G6首次用上全球最大规模一体化压铸、X9首次把七座变四座的神奇举动。有些说的弱了点,但不影响意思。

第二步,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阶级僵化和资本。他说,他发现很多人造车是为了钱,但没有人造车是为了技术。很多公司以产品和营销为重,快速整合技术,成功容易但不好玩。这只是一门生意。小鹏不一样,小鹏对技术是真诚、认真的,给世界带来更多创新。

第三步,共情叛逆者。中国A级车大部分都是(很无趣的)因为省钱,想卖给出租车,没人会花钱做20万以下有个性的车。但今天,00后们都24岁了,我们还给他们无趣的车吗?我们要为90后、00后、10后做不一样的AI车。这就是MONA的初衷,做一辆和我们父母的车不一样的车。

我不能说它特别精彩。但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共鸣是一致的,那就是年轻、年轻、年轻。如此自洽的叙事在《小鹏》中并不多见。

第三,有节奏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攻势,放大“好看”的声音,积聚“好看”的势能。事实上,MONA宣传照刚发布时,公众领域的评论几乎全部为负面;随着静态实拍照的展开,KOL和KOC开始造谣,诸如“设计师实现了”、“经典实车比官图好看”、“第一张照片要米色,免得白挨骂”等。到现在,鲜花和烂鸡蛋的比例至少是50-50。

类似的改变之前在X9身上也出现过,刚出来的时候X9在外观上遭遇了不少差评,尤其是和同期登场的MEGA相比,X9过于激进的线条被诟病土气;但随着KOC的好评和同行的反差,40万高价的星舰美学还是俘获了不少仰慕者。

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插图3

设计本身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正因为如此,它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对设计的评价可以被影响、被引导,甚至被扭曲。

这并不是说设计完全是由公众舆论塑造的。

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好设计是蔚来汽车的代表。我一直认为,相比换电,设计驱动的品牌价值才是蔚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从汽车,到换电站的涂装,到妆容,到特饮的杯套,每一个细节都是“你永远可以信赖蔚来的设计”。

即便如此,蔚来也曾遭遇质疑,比如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一经推出便饱受诟病,经过不断的宣传引导和同行的跟进,才成为智能驾驶的标志。

更近期的例子是理想MEGA,它的设计极具争议性,无论市场成功与否,它的设计创新性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不是选择的问题,也是多重流量教育的结果,尤其是正式上市前大牌KOL的强势影响力。你无法指望会有什么样的“权威”舆论影响你。

我分享一个亲身经历,我什么时候觉得MEGA这么高端了?其实是在某博主的一篇设计师访谈上看到的,Ben Baum说自己是Rams的粉丝,MEGA的设计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启发。由于我很喜欢Braun,所以突然间好像在MEGA上看到了Aber的意识流,然后就摆脱不了这个印象。

只有部分产品能响应最大公约数的普世审美,大多数时候,都能通过舆论战被建构为“好看”。基本上有三个步骤。

首先,为你的理念确立审美正义。风格本身并不代表正义,它需要与一定的价值观绑定。要理解它的美,它必须有模式、品味、教育背景、认知水平,并激发一种认同感。

第二,将叙事风格与目标受众相匹配。比如权威认可,就是一个通用规则。即便小米SU7有如此坚定的设计,雷军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但还是需要班戈的背书,才能建立一定的信任。

第三,在流量过度饱和的情况下,大币可以创造奇迹。

其实现在不只是设计之战,技术也是一场舆论之战。

前天何小鹏转发了自动驾驶负责人李立云的一条微博,称要反思技术推广太过保守,说小鹏汽车严重伤害小鹏汽车一点也不为过,过去一年,小鹏汽车的智能标签严重退化,这是很危险的。

小鹏处于第一梯队,根据李立云的分享:2023年8月,小鹏将具备“跑遍全国”的技术能力;2024年1月,向部分媒体和车主放开“全国都能用”的不限量XNGP;到7月(其实昨天零点),520版XNGP就会全面推送。

但相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小鹏这么早就开启了“全国通”,沉默的背后肯定有严谨的考虑。

比如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就一定很扎实:他们已经完成了600多万公里的实际车辆里程验证,实现了每两天一次端到端的大模型增长迭代,现在可以像一个老司机一样,做掉头、环岛、绕道、小路、VRU处理、打游戏等。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全国好用”,一致、安全、舒适,像一个老司机一样……目标是好的,但信息太复杂、太专业、太颗粒,民众懒得分辨,只记得第一家是华为。

小鹏 MONA 首款车型 M03 线上首秀,何小鹏直面设计挑战,开启颜值升级之旅插图4

再比如比亚迪,5月份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系统,宣布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百公里油耗2.9L,让中国油耗进入2.0时代。

这既是比亚迪长期战略的回归和在未知领域的孤注一掷,更是国家情怀和宏大叙事的体现,是中国品牌改写了全球汽车油耗历史,日系主导的混动神话被中国品牌彻底打破,全球插电混动进入中国时代,这是非常强的组合。

虽然后续很多技术讨论都指出这是在狭窄工况下的成果,但解释太复杂、太专业,人们只能记住比亚迪。其实在狭窄工况下,吉利、长安、上汽、长城、奇瑞等很多自主企业的插电混动技术都很好,但一旦“插电混动就是比亚迪”的心态建立起来,其他企业就会很不舒服。

何小鹏早已意识到了问题,年初他就提到,会在设计升级的同时,同步升级品牌和营销策略。他表示,“不管有多大的挑战,需要多大的投入,都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小鹏的品牌和营销成为行业内无可争议的第一。”

这是一件好事,希望很快就能实现。

我从来都不认为不懂营销和努力工作是值得炫耀的品质。一些公司经常用后者来解释前者,“因为他们努力工作,所以不懂营销”。其实,这两件事并不互相排斥。

只做不吹牛和只吹不做一样糟糕。只吹不做是一种惩罚,不会长久。只做不吹牛不是美德,而是系统能力的不足或治理的懒惰,是对当下竞争强度的漠视甚至误判,是对当代沟通方式的麻木和脱节,是对团队努力和用户期望的背叛。

车企需要转变思维,汽车营销正逐渐从正常的宣传推广节奏,转向更加混乱、敏捷的舆论战,做好准备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