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券商基金公司纷纷行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界面新闻记者从多家券商、基金公司了解到,社交媒体自查自纠活动正在展开。

“公司正对员工自媒体开展自查自纠整改工作,所有员工包括实习生、外包员工,必须检查自己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国内外自媒体平台,主要检查账号内容是否存在炫富、凡尔赛、黑嘴、公司人事管理、行业腐败、行业不端行为等不合规、不当言论,一经发现将立即修改或删除。”记者了解到,某TOP10龙头上市公司合规部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分支机构、全资子公司开展自查自纠。

“我们并没有下发什么文件,但部门总经理已经在部门群里强调,要求大家管好自己的社交媒体,禁止在内容中透露公司、职位、薪酬、人事变动等信息。”另一位公募基金人士也反映出了类似的情况。

社交媒体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券商基金公司纷纷行动插图

“自从小红书‘八万姐’事件之后,我们公司早在员工入职时就要求员工填写小红书、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合规部门会定期审核。”一位头部券商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员工手册有明确要求依法合规对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非公开信息保密,即便工作变动甚至离职后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保密义务。

但由于部分社交媒体不要求实名认证,难以实现100%监管。该员工称,据他了解,很多同事除了举报的“大账号”外,还有“小账号”。

“公司技术部门对员工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实施了监控,爬虫程序可以抓取并归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一定时间后对归档内容进行随机抽查,如发现问题会及时反馈处理。”北京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发布的内容涉及公司内部机密,合规部门会要求员工修改或删除等补救措施。员工一般还会受到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扣绩效、降职,甚至辞退。”

社交媒体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券商基金公司纷纷行动插图1

2023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文化建设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其中提到,少数从业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奢靡炫富、生活方式不当、言论不当等重点问题要在监督自律方面有所体现。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多家证券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宣传。在员工社交平台账户管理方面,以公司员工身份想开通相关平台账户,必须基于业务需要提出开通申请,并完成层层流程审核和审批。

“公司内部制定了相关制度,员工若想在公司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信息,需要提交《对外言论申请审批表》,员工需承诺其(部门)对外言论时会严格按照审批表上的内容进行,若擅自增加、更改内容,一切后果由个人(部门)承担。审批表上必须写清楚信息会在哪个社交媒体上发布,以及大概发布时间。”上海某上市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公募基金与第三方舆情监测机构合作,构建全员参与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公司愿意为此花钱,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进行了相关培训。”一家资产管理规模约1000亿元的公募基金人士透露,公司希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声誉风险管理,营造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公司声誉的良好氛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