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再次获得政策利好。
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召开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有关情况,推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涵盖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等关键环节,坚持全链条创新、全链条改革、全链条赋能。
7月5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也提到要完善支持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发展的机制。在上述政策信号影响下,国内医药行业对地方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充满期待。
生物医药是上海市三大重点主导产业之一,本意见的支持范围为在上海市注册的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研究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单位。
一位服务于创新药企的医疗从业者告诉澎湃新闻,上海的《意见》相当全面,为企业提供了支持和政策,这对于公司旗下的创新药企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该公司也向记者表示,《意见》给予的支持非常全面、力度很大。该公司目前在上海只设有办公室,希望未来有机会在上海拓展业务。
“我们对上海这次的全链条政策感到非常兴奋,这是真正具体、可落地的政策支持。”在了解到《意见》内容后,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田文智博士在给澎湃新闻记者的信中这样感慨。
他分析指出,应建立以IND批准数量、国内成果转化数量为考核指标的支持机制;对上海申请人开展1类新药国内临床试验给予不同阶段的支持。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创新药企的压力,激励我们不断创新,最终生产出惠及广大患者的新药。
在优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流程方面,上海市药监局副局长张庆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至今,全市共批准国产1类创新药19个、创新25个医疗器械注册证;罗氏公司的科伐利珠单抗注射液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派索利姆单抗两个产品在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并先于欧美等国家在华获批。下一步,上海市药监局将以《若干意见》实施为契机,不断优化改进药品审评审批相关工作,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努力加快本市支持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上市,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次上海发布的《意见》将“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作为大力提升创新源头能力的重要内容。CEO何奇表示,该政策非常具有前瞻性,不仅为生物医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AI药物研发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希望整个行业在政策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突破。
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表示,晶泰科技是国内首家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药物研发多个环节的科技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如辉瑞、礼来、新加坡实验药物开发中心(EDDC)、正大天晴、长江生命科学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跨国药企中有16家与晶泰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意见》中提到的相关内容令公司备受鼓舞。
除了研发,《意见》还为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举措。《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包括加大医保支付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涉及医疗器械的诊疗项目,在医保预算中实行单独支付,在DRG/DIP改革中单独支付;对符合条件的高价值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在DRG/DIP改革中单独分组,提高支付标准,不受高发病例数限制。对符合条件的“新优药品医疗器械”,要及时研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在商业保险层面,《意见》指出,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空间等技术,依托“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建立医院、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医药企业之间的数据合作利用机制,加强数据在创新药物研发、临床诊疗、商业健康险产品等场景的应用,加快商业健康险产品发展。
镁健康创始人兼CEO张晓东对澎湃新闻表示,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自《上海市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药械发展多元化支付机制若干措施》发布以来,上海全链条政策进一步强化,明确通过建立医保数据资源合作,加快商业健康险产品发展,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可以看出,上海的政策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后端的多元化支付机制,促进前端产业发展,让药企“敢研”,让资本市场“敢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进入“高投入-高回报-高投入”的正循环。
张晓东进一步表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创新药白皮书》显示,2023年商业健康保险对创新药支付总额约为74亿元,占整体市场规模的5.3%,支付份额依然有限。随着配套机制的完善,商业保险有望与基本医保有效衔接,在创新药支付中做出更大贡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