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的联名信用卡额度开始缩水。近期,联名信用卡“瘦身趋势”不断加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7月份,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宣布停止发行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
从“联手”到“分手”,银行联名信用卡为何“批量消失”?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联名信用卡此前活跃度较低,一旦协议到期双方均无续约意向,自然会停发。另一方面也与监管引导有关。信用卡新规下,信用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相比低质量的“引流”,银行开始看重高质量的“留存”。
多行联名信用卡“大量消失”
7月15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宣布,9月1日起停止发行“中信银行锦江联名信用卡”。此前,中信银行也宣布,8月31日起停止发行“中信银行小米联名信用卡黑科技版”,原持卡人挂失、补卡、到期续卡的,将发行该行中信银行小米联名信用卡探索版。
无独有偶,交通银行近期也停止发行多款联名卡。据官网公告,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将于8月31日起停止发行王者荣耀KPL梦泪韩信卡、王者荣耀KPL青青李信卡等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主题信用卡系列产品。
据记者不完全分析,自7月份以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宣布暂停发行其联名信用卡或卡型,涉及的联名对象包括王者荣耀、天鹅宅配、锦江等。
这些即将停用的联名信用卡大部分都是活跃度比较低的信用卡,部分卡种的福利已被多次降低。
比如上述已停用的中信银行锦江联名信用卡,在2022年底就进行过一轮积分兑换比例调整,金卡积分福利兑换比例由15:1调整为18:1,白金、极白金积分福利兑换比例由15:1调整为10:1,相当于间接减少了福利。
“前几年联名信用卡发卡量大、同质化严重,优胜劣汰很正常。”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热衷推广联名信用卡,主要因为这样更容易“放量”,尤其是一些有流量优势的平台,或者短时间内爆红的IP,推广效率更高。但这种模式下,部分机构同时与多家银行联名,权益高度相似。这种“流水线式”联名卡往往生命周期较短。一方面,短时间内大量“吸粉”后,权益和后续配套服务难以跟上;另一方面,一些热门IP热度降温后,联名信用卡也会随之降温。
除了以上原因,一位信用卡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银行与联名单位的合作协议一般都有固定期限,有的合作协议到期,双方没有继续合作的意愿,就自然终止,这也是行业内常见的情况。在联名信用卡领域,出现“长青”卡的情况并不常见。
研究员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联名卡未来会彻底“不受欢迎”,部分银行信用卡机构有一定的策略,一方面停止发行活跃度低的卡,另一方面通过切换热点、推出新产品等方式不断尝试推出新的联名卡,吸引更多客户。
“存量时代”的竞争
联名信用卡大规模停发的背后,信用卡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信用卡新规”),已结束两年过渡期,于今年7月1日全面实施。
信用卡新规强调,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将发卡数量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对机构对单个客户的发卡数量设定上限,客户连续18个月以上无活跃交易、当期透支余额和超额支付为零的长期休眠信用卡占机构发卡总量的比例任何时候均不得超过20%。
除了停止发行联名信用卡,银行还主动“限量”增幅。记者注意到,信用卡新规发布后,多家银行主动明确限制单一客户发卡数量上限,为5张至20张不等。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该行信用卡中心规定,同一客户在该行持有的有效信用卡主卡及附属卡合计不得超过20张(含20张)。其中,客户持有的有效主卡数量不得超过10张(含10张)。
此外,“休眠信用卡”也成为近一年来各家银行重点整治的重点。据记者此前不完全分析,2023年,中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发布通知,限制以近18个月以上未主动交易客户名义办理信用卡。
随着限制增量信用卡、清理存量信用卡等管理措施出台,信用卡市场增速逐步放缓。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信用卡及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量7.6亿张,环比下降0.85%。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及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量7.67亿张,同比下降3.89%。
此外,从多家银行年报来看,信用卡发卡量也出现下滑。以国有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年报披露,2023年末,银行卡发卡量12.3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1.53亿张,较2022年末有所减少。交通银行境内银行机构注册信用卡量由上年末的7450.83万张下滑至2023年末的7132.42万张;邮储银行余额卡量由2022年末的4282.33万张下滑至2023年末的4239.94万张。
随着发卡量增速放缓、“存量时代”迹象显现,部分银行开始进行架构调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今年以来,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行、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天津分行、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行等多家网点停止营业。部分银行也在去年底进行部门架构调整,将零售条线一级部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调整为零售金融总部、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个贷业务部、基础客户群运营部等。
不少银行也将关注点从新客指标转向存量激活。上述股份制银行卡中心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信用卡“新客”和新产品开发的资金开始向存量激活领域转移。一方面,受监管要求,大规模“跑马”扩张已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于之前“沉睡”信用卡占比过高,存量激活必不可少。《中国银行卡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显示,2021年信用卡活跃率仅为55%,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而2018年,这一数字为73.2%。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卡领域将面临更多挑战。上述信用卡行业研究员认为,“存量时代”到来,信用卡市场增速放缓,“睡卡”淘汰是大势所趋。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信用卡市场将更加细分,单纯的联名远远不够,打造圈层特色产品、满足特定客户需求才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吸新客”才刚刚开始,对于信用卡机构而言,更重要的是除了千篇一律的优惠激励措施之外,是否有差异化的路径增加用户粘性,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好用的信用卡服务。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