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竹芒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词:外商投资。
公报提到:
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
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中国不断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大会上被明确提出。
相比之下,“外商投资”一词并未出现在中共十八届、十九届三中全会公报中。
这次具有强大改革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再次提及外商投资?
在逆全球化和脱钩压力下,对外投资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随着我们的大门越开越大,外资是否会继续用脚投票,加大对东方大国发展的投入?
这些问题极其重要。
更清楚的是:
此时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外资。
中国对外资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此前它连国有宾馆、饭店的停车场都进不了,更别说政府大楼了。
但现在,它不仅能进,还入围了江苏、上海的政府及国企采购目录,未来政府领导、国企高管都有望“坐”上特斯拉办公。
事实上,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视程度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去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把吸引外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8月已上升到“提高政治站位”的程度。
也就是说,能否吸引和稳定外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已经上升到事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层面。
去年底,在全年最高级别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外贸外资基本基础”、“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被部署为今年的重点任务。
从去年底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至少8次高层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外资问题,这是非常罕见的。
——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坚定外资在华发展的信心。
——11天后,“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夯实外贸外资基本基础,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随即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计划》,提出24条具体措施。
——6月26日,国务院再次提出“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多措并举稳住外资”。
——仅4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主持召开外资座谈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定决心,更好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
——还有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极其罕见地提到“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如此高水平、高强度地讨论稳定和吸引外资问题,其意义不言而喻,也极具吸引力。
放眼外资较大的省份,也是动作频频:
在广东,由王伟中省长率领的广东代表团出访法国、古巴、美国等国,洽谈合作事宜。
在江苏,三星半导体全球配送中心迁至苏州工业园区开业,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4天,从开工到工程竣工用了400多天。
在浙江,日本横滨橡胶钱塘项目投资合作签约仪式日前在杭州举行,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亿美元,是杭州近年来引进的最大单体外资制造业项目。
这热烈的场面堪比世纪之交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那段时期。
虽然扩大开放是中国的战略,但为何对外资的逆风却越来越强,逐渐演变成一场龙卷风?
显然,一些现实已经改变。
过去,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外资流入一直保持正增长,即便在中美贸易战打响后,疫情肆虐的几年间也依然保持上升势头。
然而,2023年,外国投资下降了约8%。
1.13万亿的投资额大致已经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虽然比起疫情前还是高出了20%左右,但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的情况依然不允许我们过于乐观:
今年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1.7%。
1-2月同比下降19.9%。
1-3月同比下降26.1%。
1至4月,同比下降27.9%。
1至5月,同比下降28.2%。
1-6月,同比下降29.1%。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同比去年1-6月下降2.7%,且已连续13个月下降。
为什么?
是否真如某些媒体炒作的那样,出现了“外资大规模撤离”的情况?
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我们今天面临的新挑战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我先从总体情况说起。2023 年,除了少数欧洲“管道经济体”大幅增长外,全球外商投资遭遇严重挫折。从全球来看:
外国直接投资(FDI)竟然下降了18%!
相比之下,中国外国投资降幅(-8%)相对较小。
外资出现这种波动的背后,其实是两大因素叠加,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正是由于两大项目出现了20到30年一次的巨大变化,导致中国年度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创下近三十年来新低。
哪两个重大项目?
一是2023年中国直接投资项下“外商股权投资”净流入规模为621亿美元,继2022年全年收缩47%后再降61%,年度净流入规模降至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一是“关联公司债务”由上年的净流入205亿美元,转为净流出291亿美元,为1982年有数据以来首次年度净流出。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前者可以解读为基数过高。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陷入停滞,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44%。但当年,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即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对华直接投资增长了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流入中国的净直接投资增长了35%。
中国在疫情期间稳定的红利,构建了较高的外资基础,这让中国率先享受到了经济复苏的红利,但也抢占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债务外流问题受全球金融状况影响,波动性较大。
比如近一年来,美国、欧洲疯狂加息,高利率使得国内一些企业难以维持生计,海外资本不得不加速回流以解决燃眉之急。
事实上,外资撤离并非新鲜事,数据背后也不仅仅是“资本撤离”,还蕴含着新旧动能交替的结构性机会。
例如,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苏州,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借鉴新加坡经验,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2012年,苏州达到顶峰,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那一年苏州的GDP位居全国第六位。
但今年之后,苏州开始被指“外资大规模撤离”,耐克、阿迪达斯、联建、鸿辉、飞利浦、普光、华润、诺基亚、紫星、希捷、吉成等知名外资企业纷纷迁往东南地区。
至2017年,苏州外商投资稳定在60亿美元左右,较高峰期下降约三分之一。
这时,有人开始说,外商纷纷撤离,苏州经济要完蛋了。
但现实是,苏州的GDP在逐年增长。
因为苏州这一波外资撤离,其实是经济发展的一次“新旧资本置换”。
剩下的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比如诺基亚、富士康、紫星纸业(铜版纸)、希捷(磁头驱动的传统硬盘)、欧姆龙(液晶背光板)、JDI(液晶面板)。
那么什么在上升?
从飞利浦、松下等高端制造企业,到礼来、强生等顶尖制药企业,知名外资不断入驻、加大对苏州工业园区的投资。
以百济神州、恒瑞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国内创新药企龙头和地方新兴产业也正在崛起。
从这个角度看,对企业而言,基于劳动力、土地、关税等成本因素向中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
地方政府要做的就是顺应形势,适时发展。
扩大到整个中国,我们利用外资也必须遵循同样的趋势。
就拿去年为例。
虽然实际使用外资额有所下降,但代表产业升级趋势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额有所增加。数据显示,从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额来看,
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6.5%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 同比增长32.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2%
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投资4233.4亿元,创历史新高,占比37.3%……
今年上半年这一趋势继续加强。
例如韩国三星近年来相继关闭位于中国的手机、电脑和电视工厂,将产能转移至印度和越南。
但与此同时,三星加速在中国布局芯片、OLED显示屏、新能源电池等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占其在华总投资的比重由50%提升至80%。
可以说,外资并没有“出逃”,只是“优化布局”,市场的配置逻辑仍然有效。
当然,不管怎么理解,2023年以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是事实,外国直接投资(FDI)减少也是事实。
在全球投资下降、国际竞争加剧、国内新旧经济动能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外资、更需要外企。
虽然外商投资企业仅占我国市场主体的2%、GDP的不到10%(2021年数据),但其贡献却十分巨大:
城镇就业人数的十分之一
税收收入的六分之一
工业利润的三分之一
占进出口总额的2/5
研发投资的五分之一...
其中,外商企业是拉动中国外贸出口的关键力量。
1998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平均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5%左右,特别是2003年至2010年,更高达60%左右。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2019年出口百强企业名单,上榜的外资企业有57家,民营企业有30家,国有企业有13家。
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22年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的三家公司合计出口额达8450亿元,超过大陆25个省份,大致相当于中西部12个省份的总和。
在云南、宁夏、青海等地,外商企业出口贡献率均超过60%,尤其青海省超过90%,创下全国最高纪录。
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完善了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迈向新高度。
重庆引入惠普等外资企业,带来了整条产业链,让这座西南山城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正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商在“鲶鱼效应”下激活了更加蓬勃的中国经济。
当前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特殊争议,排外情绪有所滋生,令人担忧。
当务之急是要给外资注入更大信心。
开放大门、发展经济,离不开外资,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中国经济与外资互利共赢的历史。
这一宝贵共识应当不断维护和加强。
智谷一直在努力传递对时事的理解和分析,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很多文章神秘消失了。
为了保证大家能够继续看到智谷独到的判断,我们正在寻找更稳定的载体,让意见不再只是昙花一现。
欢迎加入趋势分析年度会员,每周有重大事件分析,每月有闭门直播。
限时100元优惠
参考:
谬论:为什么振兴中国经济离不开外资、外企?
数字力场:外资、外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智谷动态:老外全回来了、特斯拉被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这背后的信号很不寻常
管涛:解读中国净直接投资波动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