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则不起眼却又耐人寻味的新闻:
日本官方宣布,将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推广本国开发的消费二维码“JPQR”。
如何推广?
第一步是让前往东南亚等国旅游的日本人在购物时想到使用日本的二维码“JPQR”。
那么就连东南亚人在购物时,首先想到的也是使用日本的二维码“JPQR”。
日本将实施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 图片来源:日经新闻
而带头这么做的人,也是有着大背景的:
日本经济产业省 (METI)。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权力有多大?
简单来说,其业务范围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外汇、产业技术、商贸流通、中小企业振兴到矿业、电力、燃气及热力供应,再到工业标准、计量、工业设计和信息服务等等。
看看这相当于多少个部委。
此外,据悉,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开始与东盟国家政府和央行进行讨论。
日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心思在这样的事情上呢?
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JPQR 到底是什么?
这是日本政府制定的统一支付二维码。
之所以要统一,是因为本来在日本,每家银行都有各自的二维码,各个银行的二维码是不能互通的。
结果,在支付阶段就会出现内部摩擦。
为了解决这一“内耗”,日本政府牵头开发了JPQR。
JPQR的亮点在于,它可以同时与至少18个“代码”进行通信。
而且其不仅在日本本土实现了统一,还兼容了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定居标准。
日本关于“JPQR”的相关宣传
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因此,日本的首要目标就是东南亚。
日本人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
东南亚国家很多,但至今为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要”支付,各种网络钱包等。
以印尼为例,仅在印尼就有GoPay、DANA、OVO等五大系列。
越南的二维码支付选项也非常分散,不仅有主流的Viet QR,还有MoMo、Pay、PayME,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其他钱包。
在马来西亚,主流的电子钱包有Boost、、TNG、Mcash、MAE等,很多用户同时使用两个或多个电子钱包。
马来西亚一家商店的付款方式
虽然新加坡已推出通用二维码SGQR,但 、 和 仍然被当地支付用户广泛使用。
经过一番盘点,我发现其中的窍门还是挺多的。
虽然东南亚各国都想在自己的区域内推广“主”支付,但到目前为止,各家“主”支付的规模都不大。
规模不大,但人气很旺,毕竟这个行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这意味着谁能占领这片领土,谁就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毕竟,移动支付不仅仅是支付,其背后还有巨大的结算“蛋糕”。
本来,东南亚几个国家计划率先“实现统一”。
例如,2022年11月的G20峰会上,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盟五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实现二维码结算等统一标准。
当时的备忘录强调:有望加强在支付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以实现更快捷、更廉价、更透明、更具包容性的跨境支付服务。
但实际实施时,五个试图实现支付互操作的国家中,只剩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毫无疑问,那个计划的最后结果依然是一片混乱。
日本想要一举占领东南亚市场。
按照日本原话:此举不仅是为了改善消费环境,也是为了加强日本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力。
这其中,加强日本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力或许才是日本关注的重点。
2017-2020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趋势图 图片来源:中经产业研究院
2021年移动钱包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使用的移动钱包已超过28亿个。
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数字将增长近74%,达到48亿,接近世界人口的60%。
这也意味着到2025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将使用移动钱包。
而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就是东南亚的国家。
从经贸领域的影响力来看,东盟的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是很多国家竞相合作的领域。
尤其是日本。
东南亚地区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洲和大洋洲。
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关乎日本的生存与繁荣。
日本见证了这一切。
东南亚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企业的“总部”,也是日本企业扎根的重要地区。
2014年至202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图片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日本不仅很早就开始开拓东南亚市场,而且长期保持东南亚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地位。
到2023年,日本与东南亚友好合作将满50年。
对于未来50年,2023年10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施政演讲中明确表态:
将会有新的合作愿景,引领印太地区作为全球发展中心不断前进。
什么样的“新”合作?
移动支付或者数据金融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新机会。
移动支付的背后,首先是金融领域。
如果在金融领域能够有更加紧密、更多“新”的合作,日本将有机会参与更多的领域。
这样,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和活跃度自然就会增强。
一旦有成功的案例,建立结算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任何第三方国家或地区。
届时,将不只是移动支付,还将是跨境支付的全球互联互通,这也将提升日元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东南亚移动支付领域早已热议,而日本却迟迟未能有所动作。
早在十年前,2013年,支付宝就通过同样的出境游方式出现在东南亚。
2016年,蚂蚁集团正式开始进军东南亚。
那一年,阿里巴巴不仅收购了东南亚一家电商巨头,还在泰国建立了自己的True Money电子钱包。
第二年,蚂蚁集团在菲律宾的GCash钱包也上线了。
GCash原是菲律宾最大移动运营商Globe旗下的电子钱包。
后来我们得到了蚂蚁金服的支持,特别是在支付技术方面。
目前,GCash已成为菲律宾版“支付宝”,并牢牢占据菲律宾移动支付第一把交椅。
随后,印度尼西亚的Dana和马来西亚的Touch'n Go也诞生了。
印度尼西亚的 Dana
Dana可谓是“印尼人的支付宝”,由蚂蚁金服与印尼第二大媒体集团Emtek联合研发推出。
Touch'n Go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联昌国际(CIMB)与蚂蚁集团联合推出的电子钱包。
这四个“钱包”一度被视为东南亚本地版的支付宝。
截至2018年,支付宝已正式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8个东南亚国家。
截至2022年,蚂蚁集团已与全球支付平台2C2P合作,甚至打通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的250种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早在2017年就在泰国实现全覆盖。
东南亚微信支付场景
2018年,微信支付成为马来西亚首个实现支付本地化的国家,并推出了Pay My支付功能。
2020年,微信支付在印尼上线。
2022年,就连新加坡各地的小贩摊位都已深深卷入微信支付大军中。
至此,微信支付推出的“智能鹅”甚至能够支持东南亚等国家20多种主流货币的交易。
显然,国内两大支付巨头在东南亚各个消费场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任何一个都不能缺失。
如今,日本也加入东南亚移动支付的舞台,希望分得一杯羹。
这无疑给东南亚支付市场和中国支付巨头增加了不确定性。
毕竟,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在战场上。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