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之风吹进医疗领域,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如今,AI陪诊打破老年就医数字鸿沟、AI写病历从10分钟缩短到15秒等智慧医疗手段正在现实中落地。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病越来越简单。
AI+医疗打破数字鸿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趋势。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复杂的就医流程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过随着AI在医疗场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流程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65岁的李阿姨打开手机支付宝,向AI医生询问“干眼症应该去哪个科室?”随后收到相关就医建议及挂号服务推送。完成挂号后,李阿姨继续向AI医生询问当前的候诊信息,收到语音和文字提示“您现在需要就诊,前面有2个人在等候,当前号是66,地址是7号楼3层A区15室……”点击“院内导航”链接后,李阿姨利用手机摄像头跟随实景AR导航路线来到诊室。
在医院里,很多老人阅读文字有困难,不习惯线上操作流程,这也是医院引入这款“云陪护”的初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部副主任范俊祥表示,“医院引入AI陪护,就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全天候的陪伴和指导,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并响应患者的需求,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毫无疑问,AI医护人员利用AI技术简化了医疗流程,降低了老年人的学习成本,给这一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AI医护员的背后,是蚂蚁集团利用AI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简化用户侧的操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除了AI医疗助手,电子病历也在帮助医生减轻工作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了蚂蚁云模式,通过提供关键信息、语音录入等多种方式,协助医生撰写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不同于目前医生在电脑上书写的病历,而是在保持医生原有操作习惯的基础上,提供结构化输入和语音转文字的输入方式,通过本地部署智能插件,利用AI能力帮助生成入院记录、出院小结、电子病历等,并为医生标注差异,经医生确认后生成病历。
这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据悉,电子病历已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医院投入使用,医生书写病历的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压缩到15秒,小样本检测准确率达90%。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慧医疗的浪潮也正在到来,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入,医疗服务领域也将迎来创新发展,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便捷。
大型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国内医疗机构从2014年开始推行数字化,近十年来医疗数字化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随着这一波AI浪潮的到来,AI医疗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从去年开始,AI医疗服务成为蚂蚁集团的一个应用场景。除了上述AI医护员、电子病历外,去年6月,杭州市医保局与支付宝联合推出全国首个AI医保经办助手杭州“医保小智”。据介绍,参保人在支付宝App中询问医保相关问题后,“医保小智”会调用蚂蚁百灵大模型能力,理解提问意图,与问询者进行互动,并根据参保人情况和医保知识库给出解答。
去年11月,浙江省卫健委与支付宝联合推出全国首个数字健康人“安真儿”,今年6月,AI陪诊医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线。
在医疗行业,一般语言模型在回答问诊时会直接给出答案,而医生则会结合专业知识反复讨论症状后再给出答案。加之大模型存在幻听问题、推理能力不足,优质中医专科数据集相对匮乏,对在医疗领域训练优秀的大模型提出了挑战。
原生多模态被认为是AGI的必由之路,多模态技术可以让大模型像人一样感知和交互,更好地解决幻觉问题。
在WAIC 2024上,蚂蚁集团大模型应用部总经理顾金杰介绍,目前,支付宝多模态医疗大模型不仅提供智能问答、病历结构化及检索、辅助诊断等功能,还能识别解读药品和上百种复杂的医疗报告,进行头发健康检测等,这些可以嵌入到医院等机构的全医疗流程中,在创新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机构的运营效率。
这背后,也是大模型对专业医疗数据积累的考验。为此,蚂蚁集团联合医疗专家研发了多模态医疗知识引擎,从问诊记录、文献、医学数据库等构建自动知识图谱和语料库,支持更多医疗机构参与医疗AI数据建设与开放。
当AI+医疗成为趋势,智慧医疗的场景也就离我们并不遥远。
各大企业纷纷布局AI+医疗
除了提供便捷服务,AI+医疗在这个市场也潜力巨大。据IDC统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到总规模的五分之一。招商证券认为,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过50亿美元,且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在这一波AI+医疗浪潮中,不少大公司都进行了布局。
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礼来、赛诺菲等制药巨头均已布局“AI+医疗”赛道。去年12月13日,谷歌正式公布了针对医疗行业微调的MedLM模型,目前已向美国谷歌云客户开放。
此前已推出 25 个基于医疗场景的全新微服务,帮助全球医疗公司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目前,全球已有近 50 家应用提供商在使用 的医疗微服务。此外, 还与多家医疗公司展开合作,包括诺和诺德、强生、GE 等。
在国内,科大讯飞、百度、云从科技、韦宁医疗等科技或医药公司均在医疗领域布局大型垂直模式。
此外,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依托自身的AI算法优势,搭建AI医疗研发平台,以抢占自己的行业地位。
以腾讯为例,腾讯优图实验室与腾讯觅影联合研发的针对青光眼早筛防控的AI眼底筛查系统已获得创新医疗器械证书,并在筛查场景逐步投入使用。除了青光眼影像筛查,腾讯还研发了肺炎CT辅助诊断、结肠癌辅助筛查,目前正在布局宫颈癌筛查。
可以看到,各大企业已经在AI+医疗赛道有所动作,只有这个赛道中能够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智能服务的厂商,才能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综合自《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封面新闻》等。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