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新优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不少报告聚焦某些区域未来产业布局的“聚集性”现象——“蜂拥而入”抢占风头,随后却“散去”。
这种在产业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布局和相关方式等方面出现的相似和趋同现象,又称产业同构。专家普遍认为,盲目追求新兴产业,忽视本地实际,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造成产能过剩。
长三角是否存在产业同构?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如何?产业同构的根本隐忧又是什么?澎湃新闻研究人员通过梳理长三角41个城市“十四五”产业规划的最新数据,以及长三角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长三角41个城市将高端装备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长三角产业处于强势竞争状态。据澎湃新闻研究院统计(见图1),在国家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见国家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文件(2018)》),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全部将高端装备确定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其中区域内97.6%、92.7%、82.93%的城市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确定为重点产业,平均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28个城市。
论文
从绝对值来看,这是比较高水平的产业同构,但计算时“行业”的“粒度”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比如都是高端装备,如果按照航空航运、轨道交通或者智能制造等细分行业口径来计算,产业同构率可能就会更低。
尽管如此,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测算方法得出长三角城市存在产业同构的结论。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区位商法和国际比较法测算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率,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经济区相比,长三角地区产业相似度较高,制造业水平分工相似,垂直分工不足,区域间在有限范围的产业价值链上存在同质化竞争。
中小城市不愿担当支撑作用 区域产业同构率上升
进一步的数据表明,长三角产业同构率偏高与中小城市不愿扮演“配角”息息相关。根据图2,长三角除了有苏州、合肥等制造业和技术实力突出的中心城市外,还有安庆、阜阳、连云港、徐州、宣城、铜陵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作为第一增长极的上海,在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5)上甚至还没有超过长三角城市的平均水平(5)。
注:本文采用广义的统计范围,即只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文件(2018年版)》规定的相关行业和产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均计入本市的目标产业。
后发地区产业同构率高的情况并不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吴懿云、朱希炜、赵婷、陈钊等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越来越趋同于中央计划,而且这一现象在全国的后发地区(如西部地区、行政级别较低的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
后发城市的产业规划体系比中心城市更加全面,这是一个反直觉、反规律的现象。大城市作为高端产业的聚集地,拥有更大的市场,应追求多元化的战略产业布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组织柔性。而中小城市受限于人才和产业集聚的限制,应聚焦本地资源和优势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发展战略产业,与周边大城市实现互补发展。
造纸研究院总结整理各城市“十四五”规划
为什么后发城市会更多地押注热门产业?一个解释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由于信息有限,为了规避风险,小城市政府往往会选择走别人成功的道路,通过模仿别人“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快速实现盈利。
另一个解释是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通过发展中央重点产业,后发城市更容易获得中央政府的各种资源支持,比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准。同时,选择发展中央选定的产业也能获得更高的政治关注度和知名度,可以“刷存在感”。
两种机制导致的结果相同,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边缘城市往往会照搬中央政府的政策,或者照搬工业发达城市的政策,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从而提高区域产业同构率(见表1)。
过去 20 年来,长三角产业先是聚合,然后又分化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产业结构经历了同化和分工升级的过程。
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S)和修正克鲁格曼指数(MKI)是衡量产业同构程度的两个指标,如图所示,长三角地区两个指标的产业同构率年均变化在2000年至2015年呈上升趋势,但在2020年有所下降。数据及图片来源:陈璐&刘秀艳。(2023)。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度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55-66
2000年以来,各城市几乎同步经历了工业化和服务业升级过程,“制造业由中心向边缘的空间扩散”导致城市间产业结构快速趋同(见图3)。
现阶段,较多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各区域加强合作、实现价值链分工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长三角各城市资源禀赋较为相似,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产业同构程度较高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至2015年前后,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核心城市奋起直追、周边城市紧随其后的典型“雁阵”格局,区域内各城市整个产业体系以上海为标杆,产业结构相似度快速提升。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彩君研究发现,长三角部分产业集聚区已经出现生产要素拥挤、产业效率明显下滑的现象。学者们普遍认为,现阶段的产业同构并非自然的市场现象,而是由政府规划直接导致的,这种不以经济禀赋为基础的产业同构会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比如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导致低水平的产业同构。
但自2015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水平有所下降(见图3,2020年为转折点)。有学者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开始逐步基于自身禀赋进行区域产业分工,进入差异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
不过,澎湃新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是否是长期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近年来,科技产业的政策补贴增长迅速,且疫情过后,各地区对科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预期较之前更大。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更加直接,政策同质化趋势尚未扭转,因此新的产业同构数据或将有所改善。
产业同构与政策同质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论文重点关注的是科技产业政策的同质化,这与本文关注的产业同构现象息息相关。如果说产业同构源于市场自然规律下的产业集聚,其实是一种经济常态。但目前许多产业受地方政府规划驱动,越来越依赖引导性较强的政策补贴,市场自主性弱化。
产业同构与政策同质化,本质上关心的是同一件事,即行政竞争(中央与地方)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是否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自然逻辑。当国家主导的产业发展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没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时,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实习生毛小睿、陈寒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聚集而生。
城市的公共政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决定着市民的生活基调。
该报关注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问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