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梅
近年来,华泰柏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ETF在行业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军管理的华泰柏瑞沪深基金,规模一度达到2000亿,备受关注。但从今年以来该基金公司旗下10只规模超过10亿的ETF表现来看:3只涨幅超过10%,4只涨幅不足3%,3只跌幅超过15%。
这些大佬的表现明显分化,让人不得不问:这家知名基金公司的ETF现在状态如何?2021年A股市场见顶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华泰柏瑞ETF的表现真的如此光鲜亮丽吗?
01、成长A与B:3年规模增长148%,管理资产缩水298亿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末,华泰柏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规模1590亿元;2023年12月31日,其规模为3715亿元,三年增长133.65%。同期,其指数基金规模从727亿元增长至1801亿元,增幅为147.73%。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泰柏瑞指数基金规模由去年底的1801亿增长至2442亿,扩张641亿,增长35.6%。
不过,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华泰柏瑞管理资产的表现却难言称道。
2021年,华泰柏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资产总盈利56.88亿元,第二年开始亏损,当年亏损206.56亿元,第三年亏损更大,达219.6亿元,这三年,旗下基金累计亏损369.18亿元。
在此期间,华泰柏瑞指数基金同样亏损大于盈利。
2021年华泰柏瑞指数基金共盈利38.98亿元,第二年亏损145.33亿元,第三年亏损191.11亿元。近三年来,旗下指数基金累计亏损297.46亿元,占公司总亏损的81%。
也就是说,近三年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规模不断壮大,但旗下基金却亏损巨大,且亏损主要集中在指数基金上。考虑到该公司ETF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这样的表现可谓是成败参半。
不过,在华泰柏瑞ETF整体下跌的同时,部分子类别依然逆势上涨。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华泰柏瑞真正能给基金投资者带来持续较大收益的指数基金仅有一只,那就是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这三年分别盈利17.08亿、9.77亿、10.95亿。事实上,到2024年上半年,这只基金净值依然上涨了10%以上。
02.利润黑洞:5只基金大亏损,华泰柏瑞沪深两市年内亏损230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华泰柏瑞ETF亏损近300亿元,哪些指数基金成了利润黑洞?
据该公司研究室观察,近三年来,华泰柏瑞旗下至少有5只ETF出现重大亏损,分别是:华泰柏瑞沪深ETF、华泰柏瑞中证光伏行业ETF、华泰柏瑞中证港深通50ETF、华泰柏瑞上证明星50成分ETF、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已连续三年亏损,年年位居公司亏损榜首:2021年亏损10亿,2022年亏损99.4亿,2023年亏损120.86亿。仅此一只基金,三年累计亏损230.26亿,占公司总亏损的62.33%。
显然,这只曾经名噪一时的巨型ETF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业绩好,因此投资者需要对这类宽基ETF产品保持客观、理性的认识。
相比于连续三年亏损的华泰柏瑞沪深ETF,重仓新能源股的华泰柏瑞中证光伏行业ETF则是先大赚后巨亏的典型。
公开信息显示,这只基金成立于2020年12月,基金经理为李倩,一个月后,李牧阳参与管理,两人一直执掌至今。这只基金成立时,初始份额为17.185亿股,三个月后,其份额飙升至93.64亿股,这与当时光伏太阳能等热门赛道股有关。
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份额净值为120亿股,但净资产却缩水至100.4亿。
数据显示,2021年其盈利33.81亿元,夺得当年华泰柏瑞的冠军;2022年亏损25.42亿元,2023年亏损64.65亿元,2024年上半年仍在亏损。
除上述两只基金外,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50ETF、华泰柏瑞上证明星50成分ETF、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在此期间也分别亏损16.29亿、6.89亿、6.85亿。
03.核心团队:5人,刘军是队长,他的代表作也是最大的败笔
公开信息显示,华泰柏瑞指数基金核心团队目前由5人组成,负责人为公司副总经理刘军,其他成员为何琪、李倩、李牧阳、谭鸿翔。其他人则偶尔涉足一两只ETF产品,也和上述5人合力管理。
纵观规模超过10亿的10只ETF产品,主要由刘军单独或者与另外4人共同管理。
事实上,目前何奇、李倩、李牧阳、谭鸿翔四人独立管理的产品,要么是刘军亲自发起的,要么是刘军发起产品后交给他们管理的,要么就是刘军发起产品后成立的联接基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军目前所管理的基金的表现,其实已经成为华泰柏瑞ETF业绩的晴雨表。
从任职期间收益来看,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是刘军的代表作,截至7月12日,其任职期间的最佳收益为128%。这只ETF在2021年初规模为138.99亿,目前已涨至177.36亿。这只在熊市中逆势而上的基金,规模动辄上百亿,每年为投资者带来约10亿的收益。
从华泰柏瑞旗下已有业绩记录的10亿以上规模ETF产品来看,刘军目前最大的败笔或许就是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QDII-ETF),这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净值累计亏损49.49%,接近腰斩。
这只2021年5月成立、由刘军、何琪共同管理的QDII基金,刚好赶上国内基金入驻港股的浪潮,不小心掉进了港股泡沫的坑里。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基金份额达332.5235亿份,但净值仅为152.8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成立于2006年11月,初始规模22.23亿份,首任基金经理为张亚,2009年6月刘军加入并与其共同管理;华泰柏瑞中证指数基金成立于2012年5月,成立之初也是由张亚与刘军共同管理。
2015年6月张亚卸任后,上述基金由刘军独自或主要管理。
04、新品冷热交替:3.5年发行70只产品,过半数规模不足1亿,中证份额跌幅第三低。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1年以来,华泰柏瑞ETF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不能说是突出,不过公司研究室注意到,公司新基金发行不断。
据不完全统计,华泰柏瑞ETF核心团队5名成员2021年以来共发行了70只新基金(以首次任基金经理计算,若两人联手管理基金,则记在年轻人名下,单独核算账户)。
从数量上看,华泰柏瑞是2021年新发指数基金最多的,多达25只,创下了市场的最高峰。和很多同行一样,华泰柏瑞也未能幸免。
2023年,华泰柏瑞又迎来了一次发行高潮,当年发行了22只产品。此时,股息指数和投资海外的QDII成为热门,当年发行的产品大多为此类。
今年以来,截至7月12日,华泰柏瑞已推出12只新ETF基金,除李牧阳管理的华泰柏瑞中证油气行业ETF尚在申购期外,其余产品均已全部成立。显然,2024年将是华泰柏瑞又一个新产品推出的大年。
不过,这些新发行的基金规模并不大。
粗略统计,2021年以来发行的产品中,李倩、李牧阳、谭鸿翔三人目前持有的基金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有36只,在1亿元以上的有28只。在1亿元以下的产品中,有不少是发起基金,是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提前占领市场、等待风口到来的产品,且大多在2000万元以下。
这些新品的表现也极具差异化。
业绩表现好的产品,除了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就是高分红类产品,比如李牧阳、刘军联手管理的华泰柏瑞纳斯达克(QDII),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净值涨幅达67.82%。
反观跟踪科创板、创业板、中证2000及部分跟踪股的基金则表现不佳,如李牧阳管理的华泰柏瑞太阳能ETF联动C,自2021年8月成立至今净值已缩水59.17%;其与刘军联手管理的沪深3000,自2023年9月成立至今已缩水22%。
受创最重的是谭鸿祥管理的华泰柏瑞中证疫苗生物技术ETF,该股2022年8月成立,初始份额4.907亿股,2024年6月清算时仅剩1771万股,资产规模1100万。
值得注意的是,李倩目前持有的基金华泰柏瑞中证是上半年首批发行的10只同类基金之一,初始份额20亿,自成立以来净值表现良好。
众所周知,上半年,投资海外的QDII、境内红利基金、跟踪主要指数的宽基ETF是市场上最火的产品,因此3月份成立的首批10只中证产品,特别是份额在20亿左右的5只产品,份额较成立时有明显增长,其中有两只更是翻了一番。
不过,华泰柏瑞在沪深300的持股量几乎保持不变,目前只有21.62亿股,微增8.1%。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事实上,在前10只沪深300中,华泰柏瑞目前的持股量为21.62亿股,排在倒数第三位。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