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王未来
导读:前几年市场都是存量博弈甚至是减持博弈,微利资金吃紧。但今年以来,资金面情况有所好转,今年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增量行情。不过今年的增量资金分布并不均匀,主导资金比较明显,深刻影响了市场风格。今年的增量资金从何而来?谁是主导资金?增量资金如何决定市场风格?详情见报告。
1.今年不是存量游戏,而是增量市场
今年以来主要品种增量资金规模均超过近两年,今年以来险资、股票型基金、外资、融资融券等增量资金均转正,合计超过2000亿元,超过近两年的总量。
增量资金对市场走势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增量资金规模与沪深300表现显著正相关。今年随着增量资金入市,市场表现较前两年也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性也明显改善。去年以来,收紧IPO和再融资节奏、规范股东减持、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分红等资本市场政策取得明显成效。A股市场融资减持规模明显放缓,回购规模也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分红意愿较以往也有明显提升。2023年开始,股东回报(分红+回购)首次超过融资需求(IPO+再融资+净减持),且这一趋势自今年初(截至7月5日)以来一直延续,共计超过859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所以和前两年相比,今年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增量行情,另外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也有明显改善,今年微观流动性比前两年要好。
2、龙头基金明显,ETF、保险为主要增长点
今年以来,头部基金再度发生重要变化,ETF、保险成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从主要基金类型看,股票ETF、保险是今年上半年贡献重要增量资金,环比增速均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加快。
但主动股票型基金、私募、融资融券增长不足,今年上半年主动股票型基金发行恢复有限,外资流入虽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去年上半年水平,融资融券资金转为流出。
3. 增长不均衡,领先市场和核心资产统一战线重塑
增量资金决定市场风格,我们重视主导资金对市场风格的塑造。兴证策略团队一直强调“增量资金决定市场风格”,不同类型的基金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当增量资金类型发生变化时,市场风格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主导增量资金对市场风格的引导性较强。2017-2019年,“跟着外资买茅台”的超额收益极其显著;2020-2021年,公募爆发式增长,内资定价权超越外资,“茅台指数”、“宁组合”崛起;2021-2023年,私募带来小票跑赢大盘。
今年的增量资金并非“均势”,ETF、险资是今年重要的边际增量资金,龙头股和市场核心资产联合重塑,去年机构增持并不明显,以量化基金、融资融券为代表的更为主动的资金参与热情高涨。但这类资金流入不确定性强,往往“随波逐流”,很难推断和预测后续走势。不过ETF、险资这两类资金的流入确定性和配置方向相对明确,可预见性更强,因此今年对市场风格的塑造会更加显著。
1. 被动型基金:今年以来已有超过4000亿元流入市场,主要流入大盘ETF
年初以来,被动型基金净流入逾4000亿元,主要流入宽基ETF。从净流入情况来看,截至7月5日,2024年年初以来股票ETF累计净流入4211亿元,其中宽基ETF为增幅主力,净流入4227亿元,红利/低波动ETF也净流入160亿元。
再细分宽基ETF,超八成资金流入大盘指数ETF。沪深交易所净流入3036亿元,占全部股票ETF净流入的七成以上。流入最多的也是中证500(+423亿元)、中证1000(+243亿元)、创业板指数(+226亿元)、上证50(+218亿元)、中证A50(+141亿元)。整体来看,超八成资金流入以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为代表的大盘指数ETF。
2、险资:一季度股票及基金持仓市值增逾千亿元,重点关注龙头股及高分红
保费高增长带动一季度险资增速创三年新高,规模扩张带来重要增长。今年以来,险企保费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支撑一季度险资余额同比增长10.98%,余额增速创2021年下半年以来新高。同时,险资股票仓位仍处于历史低位,截至月末,股票、基金合计占比仅为12.02%,若未来市场风险偏好回暖,险资加仓潜在空间较大。
从结构上看,险资持仓主要集中于千亿级以上市值大盘股,今年一季度增持也集中于各行业大盘龙头,包括贵州茅台、立讯精密、中国电信、浙商银行等。
3. 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扩容有限,持股长期分化后终将合并
由于近两年市场整体收益有限,主动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持续承压,今年1-6月主动股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股票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共发行431亿元,增量贡献有限。
重要的是,基金持股集中度再度提升,我们在年度策略中对2024年持股“分分合合”,由“分散”到“集中”的分水岭即将出现的判断已经得到验证,新一轮持股由“分散”到“集中”,由市值下沉到聚焦龙头、核心资产的拐点或已出现。
此外,从加仓个股来看,基本都集中在以行业龙头为代表的核心资产上。这其中,既有分红导向更强的长江电力、中远海能,也有受益于AI行业浪潮持续催化、股价创历史新高的中际旭川、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新动能龙头,也有受出海逻辑驱动的美的、海尔等家电龙头,以及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价再创新高推动的紫金矿业、洛钼等传统企业。此外,包括宁德时代、五粮液、三一重工等过去几年表现不佳的关键核心资产标的,今年也都出现了企稳回升,甚至大幅上涨的走势。
4、北向资金:年初以来维持净流入,重点关注龙头白马
今年以来,外资流入224亿元,保持净流入但增幅有限。今年1月中下旬以来,外资结束了去年8月份以来的持续流入,重回A股。今年以来(截至7月8日),净流入224亿元,增幅相对有限。
从行业来看,今年外资流入银行、电子、有色、公用事业和通信行业位居榜首。除了一如既往地青睐高ROE、高增长预期的电子、通信外,今年外资对高分红的关注度也明显提升,对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分红性行业均有较大增持。
个股层面,今年以来外资也纷纷加持宁德时代、招商银行、立讯精密、北方华创、兴业银行等龙头蓝筹股。
5、私募基金:今年持仓基本保持不变,增持港股及整体市场
由于年初市场波动较大,据华润信托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股票多头私募持仓大幅下降,虽然2月份至5月份持仓有所回升,但整体来看,今年以来私募持仓基本持平。
结构上,私募以大盘股和港股为主,根据华润信托发布的CREFI指数成分基金配置数据,今年以来私募大幅增持港股,其中沪深300配置比例震荡上行,创业板配置比例则跌至历史低位。
总结
1、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不是存量博弈,而是增量行情。另外,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度也有明显改善,今年微观流动性好于前两年。
2、今年以来主导基金再次发生明显变化,ETF、保险成为最重要增长来源。
3、增量资金决定市场风格,今年需关注主导资金对市场风格的塑造。
4、今年增量资金分布不均,ETF、险资是今年重要的边际增量资金,主动型资金由分散到集中的拐点或已出现,大盘龙头基金与核心资产的统一战线将重塑。
新浪声明:本新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刊登此文意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风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