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港股第一天,已经把A股节后走势透露了,大红!
昨天恒生指数涨2.4%,科技涨3.2%,工业涨3.1%,可选消费涨3.0%,原材料2.9%,金融和医疗涨2.2%。
节假日至今A50期指涨2.9%,纳斯达克100涨6.7%,标普500涨4.1%,KWEB涨6.6%。
基本是全面红,周五不出啥幺蛾子的话,下周开盘就吃肉。
特斯拉涨11%,Q4利润营收不错,计划23年目标产量180万量车,马斯克还表示有可能生产200万量以上,也就是比上年的130万再增加50%。
市场一看,小特也不是那么糟,给我涨~
按这么个涨法,目前股债利差是0.1%,节后可能会降到负值了。
有不少人留言和我说,年后要不要减减仓啥的,怎么操作?
先给新朋友介绍下。
我自己呢,设计了一套估值模型,根据估值信号,现阶段是建议7成仓左右。
相比去年末2900点时的8成仓,现在已经下降了1成。
而与之相对的,当时的股债利差高达1.5%(股债利差越高,股市性价越高),现在的股债利差是0.1%。
不过目前距高估还是挺遥远的,如果降到-1%,这时算有点危险了,我会提示警惕,建议仓位会降到6成。
降-2%的话,就要小心高位了,建议仓位会降到5成。
所以记得经常看我的文章。
而现在新韭菜都还没入市,市场情绪也没上来,估值也是合理偏低,所以还不用过于担心。
这就是我的一个大致投资思路,会做仓位控制,但波动不会太大。
那减仓应该怎么个减法?
如果是场内基金,可以先减一些反弹比较猛的品种,然后把每个基金的配比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第一步是先设定每个品种的目标配比。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场内账户,原先恒生医疗配10%,中概互联配20%,纳指配12%。
最近恒生医疗和中概互联涨的多,估值起来了,于是咱们把目标配比降到8%和15%,纳指跌的多,性价比提升,配比提到15%。
那么第二步就是进行对应的平衡。
比如恒生医疗从10%的比例自然上涨到了15%,中概互联从20%涨到了25%。
那么做再平衡的时候,就把恒生医疗从15%减7%,中概互联从25%减10%。
然后纳指从原先12%比例降到了10%,这时则加仓5%。
这样在上涨的过程中,咱们既起到了减仓的效果,同时也在内部做了一个再平衡策略。
大家可能会觉得方法有点复杂,实际上并不难。
建议可以做一个EXCEL模板,定期手动记录,并且进行监测,哪个偏离过头,就会做一定的调整。
那怎么设计这个目标配比呢?
就主要参考估值了,市盈率,市净率,ROE这些,这部分有点偏量化,所以我根据指数的估值,设计出了一个指数“分值”的概念,记录在估值表上。
分值越高,配比就越多,分值越低,配比就越少,然后再定期做再平衡。
那又有人说了,我如果选的是主动基金而不是指数基金,或者是投顾组合,需要跟着做仓位管理吗?
我回测了一组数据。
如果我们刚好是在21年市场最高位的时候,买入我管理的牛20组合(2021年12月),一直拿到现在。
期间一年多时间,目前亏损是10%左右,同期沪深300亏损17%左右。
而中途最低的位置呢,是亏损24%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在最高位买进股票基金组合,后来不补仓,一直拿到现在,是亏钱的。
假如我当时一开始只买5成仓位,中间加到22年最低位8成仓,现在基本回本了~
那是否说明就一定要择时呢?
这倒也不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是假设了市场下跌的情况,万一市场继续上涨,我们的仓位不高,体验就会比较差了。
比如19年、20年这种大牛市,只要做了仓位择时,就会少赚,不管是7成还是8成。
所以择时策略,有利就有弊…
我的十年心得总结就是,长期择时很难提升总的收益,但可以改善持有体验。
因此主动基金要不要择时,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态,能不能接受回撤,能拿多久。
对于心态比较平和的人,用闲钱做投资,资金周期五年以上,期间能做到不看账户躺那儿,那满仓持有穿越牛熊,其实也很省心。
但对于心态急躁的人,资金周期短于五年,对主动基金做仓位控制,能提升投资体验(虽然未必能提升收益),也是不错的选择。
Ps:话说回来,其实主动基金本身也会做一点儿仓位择时,但比例不多,大多还是喜欢高仓位长期运作的...
所以你说如果自己完全不择时,直接躺平跟着基金经理,就是像坐过山车,有时回撤会稍微大点儿,心态差可能会被甩下去。
但拉长看,该跑跑冲冲,也不会差太多。
就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