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帮我砍价……”你又收到过朋友发来的这样的微信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切割呢? 还是剪掉? 杨小松最近因为这件事陷入了“帮别人砍菜的烦恼”。 上游新闻记者带着杨晓松的烦恼,试图了解更多情况。 我发现这不仅是烦恼,更是陷阱,移动社交电商领域也有暗流涌动。
厌恶
微信上充斥着屏幕的讨价还价信息实在是太烦人了。
杨晓松是两江新区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 他加入了很多微信群,包括工作群、家庭群、行业群等。他最近发现群友经常发拼多多链接,请群友帮忙议价。 这些人还会私下和群里的大家一一聊天,帮他降到0元,获得免费产品。
他还帮助几个朋友谈价格。 对于这种形式,杨晓松表示有些反感。 首先,当你打开链接的时候,是不能直接议价的。 您必须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 “这完全是在吸引粉丝。” 杨晓松说,有时能砍一两块钱,也有人砍八九块钱,但大多数只能砍几毛钱。
这些产品大多是不值钱的小商品,比如简易鞋柜、小容量充电宝、电子秤、耳机等,实用性不大。 如果你想一刀切很多东西,就得下载它的APP。 广告上说有一次立减40元的机会。
杨晓松气得退出了几个不常交流的群。
支持
加强互动也能带来便宜货
与杨晓松不同的是,家住南岸区的张杰觉得拼多多是一个不错的玩法。 既增加了与群友的互动,又获得了特价商品。
帮别人讨价还价几次后,她也开始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发到群里,请大家帮忙讨价还价。
第一次是标价100多元的电子秤。 不到两天,一群朋友就帮她降到了零元。 两天后,她果然收到了电子秤。 后来她在群里发了很多链接,因为群里人多,所以很快就帮她谈好了价格。 现在她收到了耳机、充电宝、多肉植物等。
“一开始我以为是假货,但收到货后,我很高兴。” 张杰表示,这种方式既有趣又互动。 在增强大家沟通的同时,也有“公式”可以借鉴。
临界点
如果95%的假货商家被拒之门外,那么剩下的5%呢?
在上游记者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达了不耐烦的看法,认为这是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用金钱来吸引粉丝。 这是一种极端的营销刺激。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拼多多通过大量的营销刺激,用户量和交易额快速增长,业绩表现突出。 据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1月拼多多总交易额就达到400亿元,全年目标为5000亿元。 按照目前的增速,实现目标的概率非常大。
针对部分网友对消费陷阱、价廉物美的指责,拼多多于2018年2月1日发布了《2017年度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称拼多多主动下架了1070万件涉嫌侵权的商品。过去的一年。 全年截获侵权链接4000万条,将95%的制假商户拒之门外。 同时设立1.5亿消费者保障基金,帮助消费者处理售后纠纷,维护自身权益。
不过,这样一份年报发布后,依然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如果95%的假货商家被拒之门外,剩下的5%在哪里?”
从底部
老板很低调,腾讯是股东
火爆的拼多多是谁创立的? 创办经历是怎样的? 目前这方面的信息并不多。
上游记者了解到,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C2B团购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邻居等发起团体预订,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
百度条目显示,拼多多创始人名叫黄峥,是拼多多董事长兼CEO。 有限信息显示,他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获得美国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谷歌。
2006年回国后,黄峥和李开复参与了谷歌中国办事处的设立。 2007年,他离开谷歌创业,先后创办了一家电子商务代理运营公司和一家游戏公司。 品好好成立于2015年4月,开创社交电商新模式。 2016年9月,拼好号与拼多多宣布合并。
2016年7月,拼多多获得腾讯、高榕、新天宇等投资机构1.1亿美元B轮融资。
回复
巨头纷纷推出特价优惠
拼多多的崛起并非没有众多互联网巨头的反应,移动社交电商领域也暗流涌动。
淘宝首先推出了特价版,提供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推荐。 而且新用户可以快速注册,邀请新人获得奖励,还推出贴心的支付和互动玩法。
页面广告还根据产品特点展示赚红包、低价产品; 另外,向下滚动首页,可以看到四大版块:9.9元购、限时特卖、超值特价、更多特价展示商品。
这种玩法与拼多多非常相似。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实际上是对拼多多的对标。不过,阿里巴巴却告诉公众,“淘宝这么大,各级商家齐全,消费者庞大,没有必要攻击拼多多。” 上游新闻记者 杨晔
■新闻链接
拼多多的用户基数与淘宝、京东一样高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拼多多从2015年10月上线到2017年12月,两年多的时间里,用户数量突破3亿。
这个用户数是什么概念? 记者做了简单对比。 目前,淘宝拥有约5.4亿用户,京东拥有超过3亿用户。 截至2017年12月,根据拼多多公布的用户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唯品会,紧追淘宝和京东。 从用户活跃度来看,拼多多APP的周活跃渗透率和周人均打开数据称已经超越了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 2017年初,拼多多月销售额仅为20亿元。 截至2017年底,月销售额已达100亿元。 拼多多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 而京东则用了6年时间。
■专家意见
流行原因:与社交媒体融合,形成病毒式传播
互动性强、网友自觉宣传、热门产品价格低廉,是拼多多短时间内火爆的原因。 专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雷表示,拼多多简单实惠的“团购”模式激发了亿万用户在微信上分享订单的欲望。
在低价热门产品的基础上,拼多多的爆发更关键的原因是它与社交媒体的融合。 朋友圈的建团模式是移动电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正以“用户发展用户”的模式迅速拓展市场。 这种裂变式的社交分组模式可以形成“病毒式”传播,以极低的成本持续带动新用户的增长。
他认为,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拼团模式已经开始崛起,成为零售电商行业的“第三极”。 很难说它真正分裂和触动了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利益,但以下三点不得不引起电商巨头的警惕:一是用户和商家的分裂; 二是订单量GMV分流; 三是对两个电商平台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影响,微信生态是否会重新建立? 塑造零售电商行业格局? 一切都还未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