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或许是华尔街最为源远流长的一句老话。不过这句话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误解,觉得股市能够直接反映经济的好坏,但严格的说股市并不直接对应经济,它对应的其实是上市公司,只不过上市公司往往是国民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所以间接的看股市也能和经济挂上钩。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凭借着主观印象,会觉得这个传说中的晴雨表非常不靠谱,例如明明经济很好的2001-2005年,竟迎来惨淡的四年熊市;相反强差人意的2014-2015年,一不小心却可以飞得牛气冲天。那么我们现在将GDP增速换成全A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效果又将如何呢。
对照上表,大家一定会很惊讶,2001、2002年经济环境这么好,上市公司的业绩竟然这么差,实在令人意外。这其中的原由倒也简单:1、早期的上市公司较少,还谈不上可以代表整体经济;2、早期的会计制度和财报披露制度极不规范,以至于会经常出现“吹气球”、“挤泡沫现象。这里取2001年之后的数据,因为那一年开始的新会计准则和打击财务造假对之后的信息披露影响深远。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2001-2005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话,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实际累计仅增长了1%,要知道2001年6月份上证指数可是达到了60倍PE的高度,极低的业绩增速匹配如此高的估值,出现戴维斯双杀自然在所难免,这其实就是高经济增长环境下四年熊市的症结所在——上市公司不给力。
接下来2006、2007年的大牛市,最直接的内在驱动力量就是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分别迎来了55%、64%的高增长,让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随之走高,出现了强烈的戴维斯双击效应。2007年10月上证指数上升至70倍PE,意味着当时市场认为连续两年50-60%的业绩高增长会继续得以延续。
现实中,持续50-60%的高增长显然是不科学的,很快2008年这一预期就遭遇到了打脸,在次贷危机肆虐的背景下,全年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降了16%,双杀也再次随之而来,上证指数全年下跌了65%,直到四万亿刺激下,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V型反转,市场才有所好转。总体而言,2006-2009年虽然期间大起大落,但由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上证指数从1000点上升到3000点,市场估值也跟随着水涨船高(2009年末,上证指数PE28倍左右,基本算是一个对未来较为乐观的成长性估值)。
然而,从2010年起国内经济开始见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虽然在2010年依然保持着39%的强劲增长,但是其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佳绩,增速明显下降了一个台阶。这其中固然有经济换挡降速的原因,也与市场急剧扩容,上市公司增多有关(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只持有少量几只股票,年收益很容易大起大落,如果持股数量多了,则起伏波动会相应会减小)。
2010-2013年,我们迎来了本世纪的第二个四年熊市,与第一个四年熊市不同之处是这四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全部正增长,以至于估值越来越低,2014 年上半年上证指数甚至创下了9倍PE的历史最低记录,这个时候牛市终于来了。虽然说2014年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依然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但五年积累的量变在这一年形成了质变(业绩适度增长,股价缓缓下行),也就是说只要持续增长,一定可以催生行情。
社会经济永远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也必然将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纵观2006年之后,大多数年份全部A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都保持着正增长态势,只有2008、2015、2018三个年份处于负增长状态(分别-16%、-1%、-1.9%),恰好正好对应着次贷危机、股灾、贸易纠纷三次熊市。2018年之后指数的上涨,某种程度上还得归功于三年来上市企业业绩的连续增长。历史数据证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与股市行情高度相关,只要业绩持续增长,我们不需要害怕所谓的熊市,未来始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