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背景
目前主要是有几大环境不得不面对。
其一是,经济虽然在增长,但是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经济的大环境处于下行期。GDP增速并不能维持以前6-8%的高增速了。
十年期国债利率,从2020年11月的高位开始,就持续在走低,国家保持一定流动性宽松的前提下,也是逐渐收紧。外加上世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通胀高企,我们面对的大环境一点也不轻松。
但是相对来说的是,在世界各大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咱们的经济还保持得相对不错。中美关系日益复杂,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的情况下,咱们和漂亮可能都会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和平发展大概率是不会存在了,竞争与冲突可能才是常态。
其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少子化、老龄化这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
从几次普查数据的趋势来看,年幼结构的人口数据比例是一直在降。这比较符合事实,因为大家的育儿成本越来越高,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太倾向于生子,更何况多生了。
我曾看过一些数据推算,养成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成本,差不多是在60万左右,如果换在生活压力更大的一线城市,恐怕成本更高,上百万不足为奇。
老龄化趋势,这几年,一直在提起,从未间断。国家面对的养老压力是非常大的,社会养老保险金能提供多大多久的养老支持,恐怕不是太乐观。这也是为什么咱们上头一直在推进延迟退休政策,这也是为了缓解国家养老金的压力。
其三,政策端,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国十条等也是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目标。
当前,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供给侧改革,包括车险综改,代理人整顿肃清,互联网险改革等,这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是好事。
纵览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保险发展,当经济环境、人口结构、监管政策三者综合作用,作用趋向统一和稳定之后,产品/行业都会进入一个比较健康高质量的稳定环境。
一方面,当人口结构逐渐趋向于中老年化之后,大家的消费和生活观念会逐渐趋于保守,社会的养老、看护、医疗需求会逐渐释放并且放大,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光靠社保养老,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这点可以参考漂亮国,它的商业保险在养老需求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监管政策逐渐放开了以后,比如大幅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强制规定、甚至是放开社保购买等政策都是能带动保险产品爆发式增长的刺激性因素,同时,供给侧的改革有利于行业的和谐和健康,毕竟,通体行业刚经历了一阵野蛮式增长,正需要一波高质量的肃清来留下了合适的选手。
二、行业环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款简易寿险问世,保险行业宣布进入了轨道。中途经历了保障型寿险、定期返还两全险等,到兼具保障+储蓄+投资功能的万能寿险、投连险、分红险等,再到16年重疾险爆发性增长,至今,保险行业一共经历了40过个年头。
总体来说,人身险从06年到去年,从5000多亿的保费规模发展到21年将近4.5万亿的规模,年复增长率13.8%,中途还是有几个年份经历了负增长,如2011年,2021年,一个是因为银保新增、银行揽储等因素,后者是因为车险综改、疫情等影响因素,均出现了负增长。
其余年份,增速波动性还是蛮大,也有不错的高速增长年份。但是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开始了下滑。
在2020年以后,增速就不太够看了。那这两年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是心里有数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保险的销售,一部分来自于银行,一部分来自于网络,但是更大的部分其实是来自于代理人的触达。所以,保险代理人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是贡献了保险收入的大部分。
外部的疫情大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出行,生活,也影响了经济。20年-21年,代理人团队持续的下降,相应得拖累了一部分业绩。
不过,由于以前的保险行业的野蛮发展,成为公司的代理人,也相当于选择成为了公司的客户,让自己的家人亲戚也成为了客户。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所以,庆幸行业认识到了这种不足,再叠加外部的严峻环境,优化团队,提升了代理人的素质,这是向好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身保险它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要想成为了代理人,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持续精进的学习能力,不是随便来一个人就能随手销售一份不适合的合同的,如果保险合同并不能解决客户的真实需求,那么,保险就失去了真正的底层保障的意义。
再次,该行业的深度和密度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比如说,全球平均的保险密度差不多660美元/人,深度差不多6%,而国内的差不多是在500美元多一点,4%左右,还是有一些差距,何况咱们还是基本稳居全球第二的保费总额的。
在2014年的新国十条的目标是实现5%的深度,我们去年的数据也是未达标的,甚至还稍有后退。虽然中美竞争加剧,增速也放缓,但是,我对咱们国家的大发展是极其有信心的,只要增速能基本维持在5%左右,在不久的将来,是能预见新时代,见证新历史的。
经济发达,老龄化,人均收入提升,保障需求只增不减,只会越来越显现。哪怕即使是在当前,行业经营普遍处在低点,甚至说拐点也未现,但是,良好的价格永远对应着糟糕的局势,不是吗?
所以,这是我对该行业的一个大逻辑前提,至于微观的企业单体估值、逻辑分析,下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