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再平衡其实是一种投资技巧,我更愿意把它看作纪律投资的一种。投资者每天都想着能够准确择时,但大部分人都择到了半山腰。
1、举个例子
假设:
有A和B两只基金,
A基金第1年收益20%,第2年收益-10%;
B基金第1年收益-10%,第2年收益20%。
如果我们有100元钱,进行4种操作:
(1)全部投A,第2年年末的收益是108元,2年的年化收益3.92%
(2)全部投B,第2年年末的收益是108元,2年的年化收益3.92%
(3)A和B各投50%,第二2年年末收益108元,2年的年化收益3.92%(顺其自然法)
(4)A和B各投50%,但是,在第1年年末时把投资于A和B的比例重新调整到50%:50%,第2年年末的收益是110.25元,2年的年化收益5%。(动态再平衡法)
这个过程中,第1年年末的动态再平衡是唯一的变化,核心在于,第1年末降低了A基金的占比(从57.14%降低到50%)同时提高了B基金的占比(从42.86%提高到50%),从而减少了第二年对A基金投入,增加了对B基金的投入。
2、实战一下
(1)测试1:2005-2022.4
如果我们用沪深300指数代表股票,用中证全债指数代表债券,统计区间是2004.12.31-2022.4.29,
顺其自然组合:50%投资于沪深300指数,50%投资于中证全债指数
动态再平衡组合:50%投资于沪深300指数,50%投资于中证全债指数,每季度末进行动态再平衡。
结论是这样的:经历了17.34年,沪深300指数上涨301.62%,顺其自然组合上涨211.43%,动态再平衡组合上涨279.66%。
我们再看回撤
在此期间,沪深300指数的最大回撤为-72.30%,顺其自然组合的最大回撤为-58.81%,动态再平衡组合的最大回撤为-41.38%。最大回撤都是发生在2008年股灾。
除了2008年,我们看2015年,2018年的回撤,同样是动态再平衡组合<顺其自然<沪深300指数。
(2)测试2:2019-2022.4
如果您觉得测试1的时间太长,我们再看看2019-2022.4的结论
上图的统计时间是2018.12.28-2022.4.29,静态组合就是50%投资于沪深300指数、50%投资于中证全债指数,最终收益是22.95%;组合再平衡(就是动态再平衡)的累计收益26.72%。
我们再来看看回撤
统计区间内,动态再平衡组合的最大回撤为-16.20%,同期静态组合(顺其自然组合)的最大回撤为-19.88%,沪深300指数的最大回撤为-34.84%。
(3)数据总结
最后我们用完整的数据总结一下。
测试1中,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为8.35%,顺其自然组合的年化收益是6.77%(因为投资了债券资产,所以收益小于沪深300指数),动态再平衡组合的年化收益为8%(略低于沪深300指数);但是,沪深300指数的最大回撤为-72.30%,顺其自然组合因为投资了债券,最大回撤减小到-58.81%,而动态再平衡组合的最大回撤为-41.38%,小于前两者。年化波动率,动态再平衡组合的年化波动率只有13.3%,远远小于沪深300指数26.50%的年化波动率;最后,沪深300指数的夏普比率为0.26%,而动态再平衡组合的夏普比率为0.49,有了显著的提高。
测试2中,三者之间年化收益率的差异小很多,但是依然有着沪深300指数>动态再平衡组合>顺其自然组合;但是最大回撤指标、年化波动率指标和夏普比率指标,动态再平衡组合优于顺其自然组合,优于沪深300指数。
从测试1和测试2的例子中,最终只是想证明动态再平衡的优势,收益没有低太多,回撤和波动小很多,最终,投资的性价比提高了很多。
3、均值回归
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股市上涨时,动态再平衡组合的涨幅是小于指数的,但是,当指数出现下跌的时候,动态再平衡组合的跌幅也远远小于指数。涨得少,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50%的股票仓位,同时,在上涨过程中,随着股票上涨,权益资产占比会超过50%,每到季度末的时候,就会赎回股票,降低股票资产的占比,会再次减少投资收益;反之,在股票下跌的时候,首先,动态再平衡组合期初的股票仓位只有50%;其次,上涨期间动态再平衡操作导致股票仓位会持续下降,所以必然跌得少;另外,在股市下跌的时候,每到季度末时,组合会赎回债券资产并买入股票资产(逆势加仓),从而导致在市场反弹时表现好于顺其自然组合。
所以,大类资产配置比例+动态调整共同实现了上图中的效果。
其背后的大逻辑在于均值回归理论。
任何资产不可能涨到天上去,涨的多了必然回调,跌的多了必然反弹,虽然我们无法精确择时,动态再平衡通过纪律投资的方式被动的做了择时操作。而从实践来看,这样的操作对投资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