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建三局西南公司项目:建筑机器人虽高效但距具身智能仍有差距?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如今,传统的建筑行业也被注入机器人的“科技感”。

6月20日的下午,记者对中建三局集团西南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三局西南公司)位于四川省委党校(东校区)的在建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记者目睹了一支由激光整平机、抹光机、地坪研磨机等多种建筑机器人组成的强大团队。这些机器人凭借其高效和精准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大显身手,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然而,这些建筑用机器人尚未达到完全的具身智能水平。中建三局集团西南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筑领域的机器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自主感知周围物理环境并据此做出判断。

这表明建筑领域的机器人必须提高其具身智能的成熟度,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从而有效减少建筑工地的整体成本。

目前,建筑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尚待完善,然而,为了填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建筑行业积极采纳科技革新的举措,这一趋势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天团”各司其职

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尘土弥漫,身着沾满水泥浆的工人穿梭其间。然而,如今的建筑工地已经焕然一新,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建三局西南公司的建造项目用了很多机器人。

装备有“小天线”(即激光接收器)的设备是激光整平机器人,其核心职能在于执行精确的找平作业。

图片

激光整平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四台抹光机器人携带着硕大的抹光盘,在混凝土初步凝固之后,对地面进行了平整处理。

图片

抹光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地坪研磨机器人携带着激光雷达这一“视觉”设备,能够自主设计行进路径,于车库、车间等场所对地坪进行精细的打磨作业。

图片

地坪研磨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组建成了“建筑机器人天团”。

这些机器人融合了众多先进技术,不仅拥有长达4小时乃至更久的续航能力,还配备了应用于无人机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激光雷达,以及深度介入的算法和电控等智能功能。

运用这些技术,地坪研磨机器人能够利用激光雷达进行扫描,从而识别墙壁、柱子等物体的具体位置,进而实现自我实时定位、自主导航以及自动路径规划,确保研磨作业的自动化完成。显而易见,其路径规划机制与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所采用的原理相仿。

中建三局旗下的“机器人天团”具备功能互补的显著优势。其中,激光整平机器人能精确地使地面达到平整状态,而抹光机器人则专注于混凝土表面的收面和打磨工作。至于地坪研磨机器人,它负责对环氧和固化剂地坪进行加工处理。除此之外,砌筑和抹灰机器人还能替代人工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

图片

抹灰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机械部门负责人透露,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两个工人搭配一台机器人,每日可完成500平方米的工作量,而仅依靠人力,每人每日仅能完成50平方米。此外,机器人还能抵御酷热等恶劣天气,高温天气下,它能够替代人工作业,并且每日工作时间可超过四小时。

上述人员透露,自本年度起,公司将在建筑领域引入机器人。在此之前,他已赴众多展会、论坛等场合,对各类工业机器人进行了调研。“这一领域方兴未艾,近两年颇受关注,因此我们对此保持高度关注。随着机器人产业的日益成熟,它终将助力我们降低成本。”他进一步阐述道。

记者不仅目睹了建筑机器人的工作,还观察了通过5G远程操控智能塔机的整个过程。昔日,操作塔机的工作往往要求工人攀爬至数十米高的塔台。然而,在项目实施现场,仅有两名年轻人便能在地面的操作室内轻松操控塔机。

工作人员指出,目前施工现场迫切需要更多具备高水平的工程师,这样才能更高效地适应智能化操作岗位的需求。

要提升建筑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成熟度

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观察到,机器人行业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众多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开始崭露头角。在刚刚过去的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上,记者有幸目睹了上海建工公司展出的建筑机器人。其中一款外立面安全检测爬行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能够通过三维和表观成像技术对大厦外墙砖的空鼓情况进行监测,并实现厘米级的空鼓定位。该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幕墙清洁作业中的安全问题,从而使得那些危险且重复的劳动变得更加高效且安全。

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技术支撑中心主任柳之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机器人投入使用后,效率的提高大约在20%至40%之间,这一数值会因具体工况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指出,地面工况环境相对复杂,拐角等区域较多,因此机器人的效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然而,在地下作业时,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使效率提升大约40%。四川省委党校(东校区)的项目经理图鸿进一步指出,目前应用于建筑工业机器人的自动避障功能尚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从一楼层自动攀升至二楼层时的稳定性尚显不足。

图鸿对记者透露,在建筑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日益显著。然而,若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建造,还需降低设备成本并提升具身智能的成熟度。图鸿进一步指出,建筑行业本身十分复杂,而行业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感知物理世界并据此做出决策。

今年三月,某知名咨询机构发布的《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剖析、行业动向与数据、增长预估(2025至2030年)》报告指出,当前建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4.424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9.0953亿美元,在2025至2030年这一预测期间,其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5.5%。另一研究机构预测,在2024至2030年间,全球建筑机器人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大约为11%。考虑到建筑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建筑场景的变动性以及建筑机器人技术的复杂性等因素,目前涉足建筑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化的产品也相对较少,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尚未确立。

在全球范围内观察,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在内的至少十个国家开始投身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领域。

肖容宽,中建三局西南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指出,受到人口结构变迁及年轻人对工地工作兴趣减弱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人力成本预计将持续攀升,而机器人应用的成本却在不断下降。当这两条成本曲线的转折点交汇之际,便昭示着建筑行业智能化时代的降临。

每日经济新闻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