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从科研到产业,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创新的成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创新的本质在于独特性和价值创造。不同主体的创新形式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取得有意义的进步,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提升企业社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以下为刘青分享:
文化底蕴和氛围决定创新的发生
很多人将创新等同于科学技术,但创新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创新是通过新的想法、方法、技术或产品,包括新的生态系统或系统来改善现状或创造价值。
创新文化涵盖多个层面:在国家层面,创新文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在企业层面,通过建设尊重知识产权、鼓励员工创新的制度来促进创新。
以江浙地区为例,历史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尊重孕育了创新文化,催生了苏南模式下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创新文化的推动下,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导投资机构支持前沿科技领域初创企业,构建健康的资本市场,提供畅通的退出渠道。
为支持科技创新,长三角国创中心推出“资投结合”的投资模式,以财政资金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但要求创始团队也承担部分资金以示信心在项目中。项目失败的,从宽处理;如果成功,财务资金将转为股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缓解了融资市场可能失灵的问题,也构建了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
优先支持企业愿意分担风险的项目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当承担在创新活动中提出需求、投入资源、运用成果的责任。
当前财政资金直接投入企业支持科研项目的做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某些方面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包装和公关能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导致资金流向老牌企业,而不是急需支持的中小创新企业。这种错位的支持往往达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我建议政府应该以企业的实际投资作为衡量需求的标准,优先支持企业愿意承担投资的技术问题。同时,在制定应用研发项目指南时,要进行研究,保证指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避免形成专家制定项目指南、专家做主的“圈子文化”。牵头申报项目,专家评审项目。进而干扰创新生态。
“责任”是构建创新文化的关键
创新文化建设需要责任。我认为,当前很多科研项目的预算和考核要求复杂,导致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花在非科研任务上,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专利数量等考核指标也不合理,导致出现大量“荣誉”专利,削弱了创新成果的实际价值。
创新文化的核心在于构建合理的容错机制,鼓励创新者敢于挑战。创新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勇于承担责任,而且每个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人都应该有责任感,在制度设计上更要倡导“勇敢”。
创新不仅是科技的产物,还包括新的社会生态、新制度。我们要在创新资源配置、资金支持、项目评估等方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尊重创新规律,引导科技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真正创新。我认为这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推动创新文化和氛围建设的关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