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来源:正和岛(ID:)

01

感动整个互联网的“出洋相”

泪流满面! 82岁女院士在央视录像中公然出丑。

2023年,《咱们聊聊》节目中,一场意想不到的高跟鞋引发全网热议。鞋跟的主人是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

节目中,主持人踩到了一个东西,原来是王志祯的脚后跟。周围还有很多黑色的碎片。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氛。

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插图

央视节目现场,王志珍(右)鞋子掉落,黑色渣子掉在地上。

王志珍笑称自己“出洋相”,“这不是我第一次出洋相了,有一次我早上起床穿袜子就跑去实验室,但别人发现两只袜子不一样。”

但从她擦得锃亮的鞋子就能看出她对这场秀的重视。她不愿意穿这双鞋,只有在重要场合才穿。因此,鞋子放置时间过长后会慢慢老化,走路时就会破裂。 。

一旁的撒贝宁道:“你这不是在胡闹吗?我曾经听说有一个科学家准备了七套一样的衣服,不想浪费时间选衣服。以前我还以为是传说,但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真的。”

节目播出后,这一集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王院士‘出丑’的话让我哭了,你没有出丑,中国有你这样的人。”只有这样,人才能变得更强。 “没有人会嘲笑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但他们只能越来越钦佩他。”

“正是这些勤劳、勤奋、朴实的科学家,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插图1

“我平时不太注意这些小事,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王志珍说:“就像经常有人问我:科研遇到困难时,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就是我的。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科研就是挑战未知的领域,寻找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我知道,我失败了很多,成功的却很少。我只是不断地研究,直到取得突破。”

演出现场,王志珍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珍贵的“手绘图”——那是“两弹一星”创始人钱学森先生亲自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在规划中,钱学森提出了“旗杆”人才培养理念,即培养既有深厚汉语功底,又有流利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插图2

王志珍是“旗杆”人才的杰出代表。她亲身经历了中国科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并在蛋白质和胰岛素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02

“有研究的日子是幸福的”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从小学到初中,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班级前列。当她进入高中时,每个班都有两个推荐名额,她就是其中之一。

在她青少年时期,她参加了许多乡村活动。

“比如消灭螺蛳,我们把有螺蛳的河床土铲下来,深埋起来。冬天河泥冻得特别重,我们的工作就是铲、运、挖深坑、填土。” . 重体力劳动。

用刚收割的大米做成的米饭,有一层米油,沾着甜面酱吃。它比任何其他大餐都美味。我在城里没吃过。这些锻炼让我接受了更全面的教育,更了解社会。 ”

她有一个兄弟和一个姐妹。当时,她的姐姐考入了北京大学生物系,是新中国第一批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她留校任教。 1978年,她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美的访问学者。她也是这批访问学者的副组长。

受姐姐的影响,王志珍报考了北京大学。

她的哥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58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批中国顶尖科学家亲自担任“设计师”和“园丁”: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贝时章等,不仅担任各部门主任,还亲自授课,培养新兴、边缘人才,为新中国培养复合型人才。各学科尖端科技人才。

她的哥哥希望王志珍将来能从事科学研究,并建议她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终高考,王志珍将第一志愿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事实上,王志珍小时候就练习过体操。那时,她已经通过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考试,差一点就考上了体育学院。但她想报考名牌大学的理科专业,最终于195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五年里,她受到了许多名师的言传身教,这对她后来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时章先生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因为他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听不懂,所以我就给大家翻译了。”

佟第周先生的妻子叶玉芬教授也是宁波人。她教我们胚胎学。叶老师上课时的风采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穿着一件浆洗过的白色白大褂,胸前别着一枚漂亮的胸针。叶老师还会说宁波话。很多学生听不懂,但我很喜欢……”

1964年大学毕业后,王志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尽管当时的科研环境艰苦,王志珍仍然热切地希望有机会做科研,每天都去找研究所的领导请工作:“我说我想工作,研究所里的任何工作,只要不让,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王志珍的努力最终打动了领导,让她加入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团队从事科研工作。看文献、做实验、和同事讨论、一起写文章,她感慨地说,“有研究可做的日子就是幸福的”。

03

申请实验室设备

早年,王志珍工作的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甚至可以用“泥浆实验室”来形容。实验设备落后,安全隐患较多。

他们当时使用的蛋白质样品基本上都是从动物器官中提取,纯化后冷冻干燥保存。

由于国内实验室没有冻干机,团队只好自己动手,用连接真空泵的玻璃干燥器搭建了自制冻干机。但干燥机内的玻璃厚度不均匀,抽真空时存在潜在的爆炸风险。

那段时间,王志珍每天中午都在实验室做实验,玻璃烘干机距离她只有一米远。有一天中午,她去了姐姐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实验室工作。

回来后,她看到20平米的实验室里到处散落着大小不同、锋利程度不一的玻璃碎片——发生了爆炸。王志珍挂在水池边的一件衣服上沾满了磷酸。如果那天她在实验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1979年2月,改革开放后不久,根据中国与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协议,选派33名中国学者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工作和学习。王志珍是其中唯一的女学者。

她参观的机构是德国羊毛研究所,该研究所正在研究胰岛素化学。它是当时世界上从事胰岛素合成的三个实验室之一。

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插图3

洪堡基金会有一个规定,每位学者回国后,都可以申请一套实验设备,以支持后续的研究工作。 “因为之前的爆炸事故,我决定申请冻干机。”王志珍说道。回国后,该仪器已作为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公共设备使用,该研究所专注于蛋白质研究。

10多年后,由于仪器利用率较高,王志珍向洪堡基金会申请了第二台新型冷冻干燥机。

82岁女院士王志珍央视节目现场出洋相,鞋跟掉落引发全网热议插图4

1998年,王志珍向德国洪堡基金会申请了第二台冷冻干燥机。

“现在,我们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与国外没有什么区别,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设备和人员确实短缺。”王志珍说道。

04

挑战权威,证明自己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一旦出现问题,人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激素蛋白质,由A和B两条链组成,通过三个二硫键连接。

1958年,我国科学家开始探索人工合成胰岛素。只有将化学方法合成的两条链正确连接起来,才能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

经过艰苦努力,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了具有完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王志珍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成录是该项目的主要发起人和完成者。改革开放后,他希望继续研究合成胰岛素中蛋白质折叠的基础科学问题。

1982年,王志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完成胰岛素生理特性的研究后,加入了邹成录的研究组。

当时,邹成禄等科学家虽然完成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惊人壮举,但他们并不知道胰岛素的两条肽链是如何折叠成正确的蛋白质结构的。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983年,在邹成录的带领下,王志珍团队开始了“胰岛素A链和B链相互作用的研究”。这项被称为“老题新作”的基础研究,历时十年。年。王志珍和她的同事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最终从多个层面阐明了A链和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

20世纪90年代初,王志祯继续深化胰岛素合成中的蛋白质折叠问题,并扩展到分子伴侣的研究。这是一类协助细胞内其他蛋白质和核酸分子折叠和组装的蛋白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与某些特定蛋白质的折叠错误有关。

1993年,王志珍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与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的观点相悖。 “提出分子伴侣概念的科学家说,你的酶不是我的分子伴侣。”

挑战国际权威需要勇气,更需要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王志珍开始实验论证。邹成录对科学研究极其严格。他要求团队自行准备实验用的酶制剂。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在牛肝中含量最丰富,因此他们决定从牛肝中提取。

“那段时间,我们的学生必须一早就去北京大红门屠宰场买新鲜的牛肝,然后用冰桶运回来。当时交通条件很差,牛肝没有到达实验室。”直到上午10点,团队全体成员必须立即开始提取,以保证酶的活性。”王志珍说。

通过实验,该团队已发表10余篇研究论文,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设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支持。

“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人只用右手工作时,他们会认为他只有右手,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他也有一只左手,工作时双手必须一起工作。光靠一只手是不行的。”王志珍说,“对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来说,右手做酶的工作,左手做分子伴侣的工作。在执行帮助蛋白质折叠的功能时,必须使用双手。双手都在工作,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做好。”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王志祯和他的同事们获得了国际上对这一假说的认可,也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进行了30多年的深入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王志珍及其同事发现二硫键异构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可以看到这种酶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如果它被抑制,肿瘤可能不会发生,或者可以延缓衰老。”王志珍说道。

基础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困难。这些造福人类的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很遥远。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05

结论:科学精神是对的

对生命和生命本身的热爱

王志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是时代的幸运者,但她总是怀着一种不安的感觉。

当机会来临时,就像末班车在她面前呼啸而过。不知不觉中,她冲了过去,用尽全身力气往上爬,终于爬上了火车。

这些列车不会停下来静静地在站台上等待她,但她的高贵人民却一次又一次为她赢得了机会。

她的荣誉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是她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良好的研究环境,是给予帮助的众多领导和同事。她和那些与她一起工作过的人。已经工作过的学生。

回顾王志珍的科研生涯,就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所谓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伟大的成就上,也体现在平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这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对生命和生命本身的热爱。

如今,82岁的她仍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 “我就是喜欢在实验室里,一进实验室就感觉很安心。”王志珍用这句朴素的话语来形容她一生的科研生涯。

她坦言,虽然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纯粹的幸福或许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科学、心无旁骛的人才能体验到。

参考文献:[1]。 “她自嘲‘出洋相’,却收获阵阵掌声……”,央视新闻

[2]。 《专访王志祯院士(之一):不忘初心,我的求学时代|科学春秋》,知识分子[3]。 《脚底有渣的院士:60年从未间断》,《环球人物》杂志

排版|十一|十一轮值主编|夏坤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