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终的竞争结果来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赢者通吃”还是“百家争鸣”?
有趣的是,两位行业领袖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个是雷军,一个是李斌。
今天上午(12月22日),蔚来汽车召开媒体发布会。秦力洪说,李斌和他讨论造车时,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汽车行业不是赢家通吃。
原话是:
在某些行业,龙头企业将攫取大部分利润和市场份额。有些行业,百花齐放,如果能占领10%的市场份额,就已经跻身世界顶尖企业之列。原因是第一汽车行业资产过于重。其次,汽车虽然是工业产品,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都不同。有时候“与别人不同”是用户选择某辆车的主要原因。
这就决定了决策者需要思考,到底是杀掉别人更重要,还是做好自己更重要——蔚来显然是“后者”。
但雷军对于这个问题却不这么认为。
雷军今年年初接受李想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必将是赢家通吃。
雷军还谈到了为什么过去汽车行业没有赢家通吃。那是因为
汽车主要是机械厂。无论如何,钢铁要花钱,发动机也要钱。因此,这个行业经过140年的竞争,仍然有很多汽车制造商。
一旦汽车行业开始智能化,胜者通吃。
原因在于,汽车和手机行业最终会因“智能”而融合——这也是小米造车的底层逻辑。
两个产业融合之后,汽车就具备了消费电子的属性。按照以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产品的逻辑,由于智能化的投入极高,无论是芯片还是智能驾驶的投入,研发成本都非常高,但复制成本却很低。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开发,一旦产品准备好(成功),它就可以风靡世界。
一方面,李斌认为,未来汽车行业依然会蓬勃发展,品牌也会因为“做自己”而拥有一些独特性,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用户群体。
他的判断是:到2035年,全球十大汽车品牌中将有五个来自中国。
另一方面,雷军判断未来一定是赢家通吃。 “赢者通吃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知道90%的情况你都会输。”
两人唯一的共识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是:智能+电动+汽车。
所以,我们也可以做一下胜者通吃还是百家争鸣的分析:
首先,什么是一刀切的概念?行业集中度达到什么水平才算一刀切?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功能手机时代的“一刀切”趋势就更加明显:比如诺基亚在2003年的市场份额就高达72.8%。 ,巅峰时期的苹果去年仅占据了20.1%的市场份额。份额首次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
显然,智力并不是“一刀切”的理由。
相反,“智能化”打破了行业一定程度的集中度。
原因可能是,在功能机时代,有限的“个性化”因功能的限制而受到限制,而智能则帮助厂商更轻松地完成“个性化”,品牌的个性变得更加明显,用户开始拥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
第二,消费者对“街车”的接受度有多高?
手机有一个术语叫“街机”,意思是当大家拿出手机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型号,大街上随处可见。那么,如果汽车的未来真的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那么“街车”大家能接受吗?
十年后,街上89%的汽车将是特斯拉、小米或华为汽车。这不是很有可能吗?
汽车可以成为“四轮大型智能手机”,但用户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可能完全像购买智能手机一样思考。
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家庭消费。首先,需要全家人达成“共识”。其次,他们还是希望和同事小张、隔壁老王、村长表弟有差异化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街车”难以忍受的局面。
第三,未来汽车的“智能”会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智能”+“电动”+“汽车”,大多数人认为过去几年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主要在“电动”,但未来“智能”将更加重要。
这一判断的逻辑起点是,目前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目前电池创新或研发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否存在一种可能,以电力为动力的汽车未必是最终的未来汽车?形式。
即使抛开这一点,我们暂时认为电池以外的新能源还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成熟。那么当我们聚焦“智能”或者“智能驾驶”之后,领先品牌在这方面的差异会不会很大呢?
答案可能是“各有各的”。
就像燃油车时代一样,竞争不再纯粹是钢制外壳和发动机的物理成本——各家公司在发动机技术和新材料方面也有强大的研发投入。
当年奔驰和比亚迪的差距并不是各自钢材的价格差距。奔驰在发动机研发上的投入也形成了具有竞争壁垒的优势,并且也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了开发成本。
第四,智能军备竞赛会打倒对手吗?
雷军的“赢者通吃”还体现在,领导者不断提高研发投入门槛,导致追随者陷入“军备竞赛”后因实力不足而离开牌桌,最终导致玩家数字越小,留在牌桌上的人“独赢”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逻辑显然就是互联网的运作方式。第一个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利用价格战、补贴等手段把对手拖死。那么剩下的就是我的了。
坦白讲,这种策略在竞争初期还是有效的,但在竞争中期,如果大家都守口如瓶,一旦技术创新和突破触及天花板,就会陷入僵局。
目前,各大品牌确实在智能驾驶或芯片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但还没有达到“将对手挤下台面”、“遥遥领先”的地步。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可能很难发生。 。
就像现在的苹果一样——智能手机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别说颠覆性创新,重大创新也很少。大家所做的就是所谓的“滚”。
未来智能驾驶的研发突破和应用具有行业针对性。单一品牌可能很难取得垄断领先,从而无法形成垄断优势。关键是消费者对智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参数是一方面,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维度。
回到话题一开始,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到底是“赢家通吃”还是“百花齐放”,我更喜欢“十花齐放”。
与燃油车时代类似,不同的市场都会出现显着的领导者,但从整体来看,可能会是一场争霸之战,而且每个顶尖的玩家都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李斌延续了汽车行业的思维,那么雷军为何会有“赢家通吃”的理念呢?
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是,雷军一定比我们想得更深,也比我们聪明。但他的逻辑可能来自于互联网行业和小米的成功经验。
因为对于软件来说,功能性比品牌调性更重要,1999年的手机和9.9十件套的“聚能写”一定香。
但汽车作为一种成熟的消费品,其品牌的独特性也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目前小米汽车的热销其实是品牌拉动的,但吃完基础之后,如何吸引更多用户才是最大的挑战——
用互联网思维造汽车是危险的。 (超过)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