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手机贷款服务引发争议:高利率与信息授权问题实测调查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vivo手机贷款服务引发争议:高利率与信息授权问题实测调查插图

6%利率争议

担保费高于利息费

年利率号称个位数,但贷款操作却接近36%,担保费还高于利息费。你同意这个结果吗?

这两天,有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因资金紧张,申请了vivo钱包贷款,却发现利率接近36%。如果要提前还清贷款,还需要收取相关利息和担保费。

今年5月,河南人李明(化名)因急事寻求贷款。他在vivo钱包里看到了相关的营销广告。在他填写了一系列信息并进行多次授权后,平台给了他7000元的贷款。年利率为35.9%。

虽然是vivo钱包,但只起到贷款辅助的作用。根据李明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截图,实际贷款发放人是钱小乐及其合作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除个人外,除消费贷款合同外,还需要同意相关委托担保合同和相关融资担保咨询服务合同,以及茂业金融担保委托扣款授权书,汇盛财担保委托扣款授权书等

从还款信息看,李明的7000元贷款分12期,每月还款702.87元。以第一期为例,本金为564.89元,利息为39.18元。另外还有98.8元的担保费。

vivo手机贷款服务引发争议:高利率与信息授权问题实测调查插图1

“利率高达近36%,担保费还高于利息费,这合理吗?”李明向北京商报记者提问。他指出,当时他只打算获得6个月的贷款,但他错误地订购了12期贷款。现在想要提前结清,还需要相应的利息和担保费。从其提供的截图来看,其已偿还6期贷款4217.22元,还有6期4222.06元需要偿还。若选择提前还款,则需偿还3648.10元,其中本金3560.84元,利息11.57元,并提供担保。费用为75.69元。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另一位消费者也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了类似的经历。此外,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不少消费者反映,通过vivo钱包借钱,利率高达36%。质疑其为高利贷,有消费者表示,借钱时显示年利率为7%-24%,但借完钱后发现年利率高达36%,他们的知情权受到侵犯。

vivo手机贷款服务引发争议:高利率与信息授权问题实测调查插图2

针对消费者反馈的贷款营销及相关利率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实际测试。 vivo钱包里的借贷服务叫丰融借。合作机构包括龙熙信用、京东金融、奇富IOU、度小满、欢贝、钱小乐、小盈卡戴,无锡锡商银行等多家持牌合作机构联合提供。

此外,从营销和利率角度,北京商报记者在实际测试中注意到,丰融贷声称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年化单利7.2%起。每日最低借贷成本为1万元。 2元;但在填写一系列信息、协议授权和身份验证后,记者在第一次测试中实际获得了3.5万元的贷款金额,年利率为21.72%。信贷服务显示,贷款援助机构钱小乐需要进一步审批该贷款。相关协议。

截至发稿,北京商报记者再次打开钱包申请贷款,并进行了一系列授权。贷款机构变更为重庆龙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协小额贷款”),贷款限额3万元,每年贷款限额3万元。利率23.99%。

贷款营销声称起价7.2%,但实际利率高达23.99%,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甚至高达近36%。这合理吗?事实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发出倡议,要求贷款网络营销内容要准确、通俗,展示清晰、醒目,不得故意隐瞒或重大遗漏。

强调贷款网络营销不得含有虚假或者误导性内容,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或者未经证实的数据信息,不得以低门槛、低利率、高额度等诱导宣传。应以贷款合同条款为依据,包括贷款主体、贷款条件、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风险提示等关键信息。鼓励以上下限的形式显示贷款实际年利率区间,不宜使用“利率低至一定数值”等表述引起客户误解。

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锐表示,vivo贷款业务广告利率的方式确实不符合现行监管精神,很容易引起客户误解,也有诱导宣传之嫌。 vivo应在开展贷款业务前如实披露贷款人名单,在相关协议中约定贷前营销、运营、审核与风控、数据信息传输、贷后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并向财务部门如实披露。消费者。

在法律层面,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vivo钱包促销时申报的金额和利率与实际发放的金额和利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会误导消费者。三、金融机构应当向金融消费者明确披露实际利率,明确告知能够反映实际利率的计息方法,并有义务提醒金融消费者注意。此外,金融机构和平台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共同承担贷款信息透明的责任,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键授权模式

多个机构预授权引发质疑

除了高利率争议之外,还有信息授权问题。

从北京商报记者多次测试的贷款流程来看,在尝试通过vivo钱包贷款、填写多项个人信息、上传身份证实名认证、填写紧急联系人后,您需进一步同意平台《钱包人脸识别服务》《授权书》《服务协议》《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授权书》等。其中,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授权书提及:用户必须同意第三方可以直接向被授权人提供其个人信息,而无需其这样做。再次授权。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监管强调了个人信息的“断链”,即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导流、助贷等业务合作时,不得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授权的个人信息。

从行业角度来看,平台要求金融消费者在贷款申请过程中同意多项个人信息授权。这可能涉及直接向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息,这违背了监管要求所要求的“断网”原则。李亚指出,此次操作涉及个人信息使用合规问题。平台应重新审视和调整个人信息授权流程,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合规使用,避免未经金融消费者同意直接向其提供信息。第三方金融机构。

“这种操作涉嫌强迫金融消费者做出选择,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苏晓锐也表示。这也违背了“断开直连”等行业规范。

从北京商报记者的实测过程来看,与vivo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包括贷款援助平台、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银行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各类机构。其中,记者首次查询贷款额度时,虽然页面显示该服务由钱小乐、真有钱、度小满机构及其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但在实际征信中核对协议后,需要一键查询包括度小满、携程小贷、玛莎消费金融、蒙商消费金融、商城消费金融、江苏苏商银行、航银消费金融、博盛安融、国美小贷、个人信息授权美易贷、宁波银行、哈啰数码、永红星融资担保等十余家机构的函件、征信授权书、服务协议等。

另外,二次核对授信额度时,虽然贷款服务商已更新,但仍需预授权多份个人授信授权书、综合授信合同、征信查询授权书、个人委托担保意向及信息授权书。其中,授权机构除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征信机构外,还包括多家第三方网络平台和多家贷后管理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时,必须告知接收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等信息。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同意。

此外,此前监管对过度放贷和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也明确提醒,部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如默许、一般授权等。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授权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的。

李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提前同意一系列授权可能是平台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效率的尝试,但也可能导致金融消费者在没有完全理解所有条款的情况下就同意授权。 。这种做法可能违反了最低限度和必要的原则,也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存在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和过度授权的风险。

在李亚看来,平台应提供更清晰的授权指令,确保金融消费者在充分了解授权内容后做出决策,并提供便捷的授权管理选项,以便金融消费者轻松撤销不必要的授权。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也指出,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需要查询用户的信用信息来评估其信用状况,而当用户一次性查看多个机构的授权书和协议时,机构可以快速进行后续的处理。审批流程。但一般来说,用户的个人信息在多个机构之间共享,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可能超出用户授权范围使用个人信息。因此,建议机构进一步明确授权范围和使用规则,向用户明确授权的范围、目的、期限等。

不符合标准的“断直连”、“一键授权”等问题其实是助贷行业的通病。苏晓锐进一步指出,主要原因是网贷领域存在“资金路由”模式,贷款人与多个贷款人对接。不过,各家的准入门槛和风险控制模型不同,因此“资金路径”将根据客户的需求而定。属性、借贷要素、地区、渠道等属性可以自动为借款人匹配最优质的资金,从而在降低用户感知的同时提高借贷效率。但这种模式显然是以牺牲用户个人隐私为代价的,机构需要依靠监管来完善。

跨境贷款援助的底线

金融流量交易必须符合行业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监管正在酝酿互联网贷款协助业务管理新规,其中提到,在相关贷款协助业务中,担保增信向借款人收取的费用 利率不应高于贷款利率。

此外,在贷款申请过程中,各类贷款利息费用的收取主体、收费标准以及借款人实际承担的综合融资成本等应以不少于10秒强制阅读等显着方式予以充分披露,全屏显示等

针对信息披露、贷款利率、信息授权等多项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vivo钱包运营商丰融科技及相关贷款服务商房龙、小贷多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虽然没有官方回应,但从近几个月vivo提供的用户体验变化来看,vivo多年来一直在协助跨境贷款,目前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例如,几个月前,北京商报记者在尝试贷款的过程中发现,vivo钱包在多地向消费者推荐超级会员服务,声称“特别贷款额度提升特权”。不过,进一步点击发现,这项超级会员服务需要用户每年单独支付388元。

此外,消费者申请贷款后,vivo钱包将进一步进行第三方贷款分流,披露的年化利率分别为6.5%至36%和7.2%至36%。

不过,截至发稿之日,北京商报记者再次发现,超级会员业务和第三方贷款分流业务已不再存在。是否已经下线以及背后的考虑尚不清楚。

谈及vivo的金融业务布局,王鹏博认为,手机厂商的跨境金融不仅可以打造生态闭环,还能增加用户粘性。还可以拓展盈利渠道。金融贷款业务的布局可以为vivo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观点。在他看来,vivo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借贷业务提供了丰富的潜在客户来源。但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vivo在金融领域的专业经验相对较少,在风控、金融产品设计、合规运营等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金融服务具有复杂性和监管严格的特点。李亚认为,vivo金服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保证服务的合规性,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并注重用户信息披露。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苏晓锐指出,如果想要长期经营流量金融业务,vivo钱包还是应该遵循行业标准,从源头构建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组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