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惜云
智谷趋势 | ID:
在事关国家命运的保卫战中,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开始,地方政府就忙于组建新机构,不少地方明确规定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主任”,标准之高,信号之强,引人关注。
新机构名称为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省级层面,河南、内蒙古、浙江、江西、辽宁、江苏、吉林、四川、海南、甘肃、江苏、新疆等省都成立了省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目前,这些省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均已公开挂牌。
市级层面,除南京、成都外,5月以来,河南多个市委科技委也召开首次会议,包括洛阳、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
科技体制改革牵动整个系统,这些新机构的密集设立传递出什么信号?
顶级策略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这是一场旨在发挥新国家体制作用、全面发展科技的棋局。7月份以来,有关各地科委的消息尤为频繁:
7月4日,甘肃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5日,江苏省委科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7月11日,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7月16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十四届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科技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这些变化早在几年前就已预示。
2020年年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把科技创新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作出专章部署。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编制五年规划建议。”
2023年3月,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科技管理机构改革方案作为第一篇文章写入其中。
方案提出,成立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组科技部,将部分职能赋予其他部门。
正是在这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省委科技议事协调机构,这也是各地密集成立科技委的政策背景。
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密集行动:
2023年7月,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24年6月25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召开,再次强调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024年7月16日,科技部官网发布最新组织架构,对科技部直属机构作出重要调整。
此轮调整中,新设立3个重要机构,分别是:科技部新质量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部新技术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
这是科技部五年内的第二次调整,种种迹象表明,高层领导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并在顶层设计上不断推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人民论坛网发表文章称,这在历次科技体制改革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到底会带来什么变化?
民族命运之战
多年来,中国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科技竞争已进一步上升为关乎国家命运的较量。
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超过3.3万亿元,约为美国的一半。
中国科技投入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2022年,中国国际论文产出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共产出73.56万篇论文,占世界份额的28.9%;位居第二的是美国,产出54.78万篇论文,占世界份额的21.4%。
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量达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4%。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00万件,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超过400万件的国家。
其中贡献大量专利的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国石化、OPPO、京东方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创新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短板依然明显。
第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较高,但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落后。
2021年,全球研发强度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为5.44%;其次是韩国,为4.81%;然后是美国,为3.45%;日本,为3.27%;德国,为3.14%;然后是中国,为2.64%。
二是中国的创新绝大多数都是改进型的,超过五分之四的研发经费投入到了开发研究(开发和测试)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挥的作用很小。
全球前十大研发公司中,中国企业仅有一家,前二十大研发公司中,中国企业仅有两家。
根据2023年欧盟统计,一个是华为,排名第5,一个是腾讯,排名第19。
与此相关,中国基础专利产出也不足,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小。
三是科研国际化水平下降。受三年疫情、俄乌等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全球化遭遇逆流,这也影响到了我国科研领域。
反映这一情况的数据就是论文国际合作率,指一个国家国际合作论文占该国论文总数的比例,这一数据可以反映科研的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的先进水平。
一般来说,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国,论文的国际合作率应该保持在30%-40%。
但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率为26.2%;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21%。
这是总体的数据,其中中国与科研强国的合作率下降较为明显。
这些问题亟待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来加快解决。
新的国家体系
在发展上,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举国体制,可以集中资源完成大事。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资源的流动和政策的顺利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例如,
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区域之间确实存在科技“多张皮”的问题;
基础学科投入不足,对冷门学科、边缘学科关注不够;
布局混乱,各高校争相攻克“瓶颈”技术,导致高校“内卷化”......
因此,本轮科技体制创新的一个重点就是完善新的国家体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良认为,新的国家体制要超越原有的国家体制,更加尊重科技创新规律,体现在市场机制下如何保障政府投入。
我们要选择市场不愿意做、做不好的领域,比如集中突破基础研究或者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
“集中”、“专注”成为关键词。
正如高层领导所强调的:“科技管理职责要适度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不能分散到各处”。
在管理体制层面,新成立的地方科技委员会有望解决议事协调机构过多的问题,避免相互扯皮,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高层任命“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重主任,明显的信号是要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党委和政府一切资源,加强跨部门协同。
这也有利于打破过去“各行其是”的问题,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在功能领域,一要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瓶颈”领域。
二是注重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具体功能上,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新能力和资源条件,各有侧重。
例如,河南省明确,将重点研究部署全省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运行以及人才问题。
内蒙古选择聚焦乳业、稀土、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基地布局。
江苏着力建设更多高水平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浙江,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从1到N”的产业化成为当地的重点任务。
技术革命正在加速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格局正在经历大洗牌。
科技竞争被视为中美战略博弈的主战场。
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过《芯片与科技法案》,旨在加大对核心产业的投资,保持美国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
据半导体行业协会估计,自拜登上任以来,已有超过35家美国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芯片相关制造项目投资近2000亿美元。
同时,美国实行“小院子、高墙”策略,加强出口管制,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规格芯片。
随后,英伟达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处理器,然而2023年11月,这些技术性能较低的芯片产品也被纳入了美国商务部的管控范围。
可见竞争日趋紧张,2024年,无论美国大选最终谁上台,科技竞争都只会愈演愈烈。
美国提出未来十年是大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对华施压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而自2022年底以来,以AI、Sora为代表的AIGC突破性技术,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从今年7月9日起,我们将停止向中国提供API服务,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此背景下,民族命运之争已超越一城一池的得失,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博弈,需要各地区全力以赴、顾全大局,开启新征程。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
中产阶级必须调整预期,楼市救市、地缘政治关系、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决定。
成为智谷趋势年度会员,每周获取世界资讯的洞察与独到判断,30多位来自胡润TOP10的智谷趋势研究员助你洞悉资讯背后的趋势与本质变化。
中国的互联网正在消失,不要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现价涨至299,前50人减免100元
参考
凤凰参考:美国对华“科技战”呈现哪三大新动向?学者分析
陈文玲:中美竞争主轴是科技领域
《城市进化》:地方政府密集成立党委、科技委等新机构,释放什么信号?
观察者网:很多省市密集成立了科技委,领导班子都是高水平的,这意味着什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