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今天宣布,首批备兑看涨期权ETF将在香港上市,进一步扩大其产品生态系统,为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和机会。
据悉,今日上市的两只新ETF——X恒生指数成分股备兑看涨期权主动ETF(股票代号:3419)及X中国企业指数成分股备兑看涨期权主动ETF(股票代号:3416),均由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发行,投资于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分股。
首批备兑看涨期权ETF在港交所上市
什么是备兑看涨期权?备兑看涨期权是一种卖出部分持仓看涨期权的策略,其原理是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投资标的资产的同时获得期权费作为额外收益。通过该策略,投资者既可以有限度地从相关资产的升值潜力中获利,又可以在市场波动时获得缓冲,是一种风险对冲工具。
香港交易所证券产品开发部主管罗志强表示:“今天上市的两只备兑看涨期权ETF是首批在香港发行的产品,进一步丰富了香港日益多元化的交易所交易产品生态系统。看涨期权策略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因为它们可以满足投资者对传统产品以外的多元化投资需求,并减轻波动市场中潜在的下行风险。”
Robin 补充道:“这种策略通常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在市场上积极参与。然而,备兑看涨期权 ETF 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被动收入,并节省他们投资市场的时间。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不同类型的 ETF 在香港上市。”
数据显示,港交所交易产品(ETP,包括ETF及杠杆及反向产品)是港交所市场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其交易量在过去几年持续稳步增长,产品种类也日趋多样化。2023年,ETP日均交易量达140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17%。
去年11月,香港ETP市场迎来亚太区首只沙特ETF,该ETF是全球最大的沙特ETF,资产管理规模超过80亿元人民币;同时,自2022年7月起,ETF纳入沪深港通也进一步助推了香港ETP市场的增长,2023年,南向港股通下ETF的日均交易量占香港ETF市场整体交易量的11%。
香港衍生品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香港投行人士认为,近年来A股、港股均经历“过山车式”波动,尤其是香港市场受波动因素影响较大,迫使大量机构投资者产生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对冲的需求。同时,稳定性较高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在基金产品方面,利用结构化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推动相关衍生品交易量的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内地期权、期货受到限制,基金公司多采用香港或新加坡的期货或期权产品进行对冲。相较于新加坡,香港在产品丰富度、交易活跃度等方面仍有独特优势。尤其在个股结构性产品方面,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涡轮增压及牛熊证市场,为机构及散户客户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
第三,人民币的双向波动也为港交所打造了爆款产品。自从人民币单边升势结束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对冲产品的需求增加,港交所推出的美元/人民币(香港)期货和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满足了交易者和投资者的需求。不仅大量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期货产品对冲汇率风险,香港大部分基金以美元为主,在投资内地企业时,配置适当的汇率产品头寸,也能有效抵御人民币价格波动的影响。
香港交易所结构性产品交易总量位居全球第一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结构性产品是由核准金融机构(发行人)发行并在香港交易所现货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结构性产品的回报取决于其基础资产的表现,基础资产可以是股票、股票指数、固定收益产品、货币、商品或一篮子资产。结构性产品可设计为满足投资者对挂钩资产价格变动的不同预期,如方向性、区间性投资策略。承担的最大风险不超过初始投资金额。
目前,可在港交所上市交易的结构性产品包括:衍生权证、牛熊证、界内证,这些都称为衍生产品。
很多投资者都听说香港的衍生品市场非常成熟、便捷,但是港交所的衍生品到底有多好呢?
单看2023年,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复杂,香港金融市场仍继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尤其是衍生品市场,在过去一年表现强劲。截至2023年11月30日,日均成交量达140万张合约,较2022年同期增长4%。其中,香港交易所旗下MSCI期货及期权产品的未平仓合约在去年11月首次突破10万张,名义价值达42亿美元。恒生指数期货期权、恒生科技指数期货、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等主要衍生品产品的日均成交量均创今年新高。
根据港交所2023年市场统计数据,港交所证券化衍生产品(包括权证、可赎回牛熊证)总成交额(1月至11月)达3370.33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并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