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关键问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我们在本报告中重点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转变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路

央行重点介绍了近期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主要思路,第二栏“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和第一栏“建立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分别对政策性利率调控和利率传导机制两个关键环节进行了阐述。

第一,利率调控机制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7月以来的改革主要思路包括:1)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定额定量投标(原为定额利率投标),并明确标明操作利率。2)增加午后临时性正、逆回购操作,提升公开市场操作精细化水平,并设立类似的负20bp、正50bp的利率走廊,有利于短期市场利率更好地围绕政策利率中心平稳运行。3)中期政策利率MLF逐步淡出,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关系逐步理顺。

自7月8日央行推进上述改革举措以来,我们观察到利率调控出现了以下几个变化:第一,短期市场利率(无论是DR007还是R007)均未突破利率走廊的上下限,且R007与DR007利率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层,政策利率的定价基准作用进一步凸显。第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更加精细化,每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次数精确到个位数,甚至小数点后一位。第三,MLF降息在LPR跟随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降息后进行安排,并以月内第二次MLF操作的形式进行滞后调整,且降幅大于政策利率的降幅,体现出向市场利率靠拢的意图。这些都是为了淡化MLF的政策利率属性。

2024 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关键问题插图

第二,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思路是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自主调节。央行强调,我国2004年已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央行不再直接调控存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仍通过行业自律进行上限调控。同时,浮动利率贷款多参考LPR约定重定价规则。

目前,政策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传导路径主要为:存款利率方面,在央行引导下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使存款利率响应政策利率下调;贷款利率方面,LPR跟随政策利率下调,直接影响存量贷款利率,间接影响新增贷款利率。目前市场热议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在现行政策机制下需要跟随LPR。央行通过更大幅度下调政策利率,可以减轻居民存量房贷负担,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能力。这一渠道可能比通过影响企业贷款利率刺激企业贷款需求更为有效。

二季度,央行并未下调政策利率,但金融机构新增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4bp,企业贷款利率下降10bp,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降24bp,主要体现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理解,当前央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和依据,是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存在“资产荒”,使得市场利率本身趋于下降,而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绝对低位。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管制的放松极有可能不会引起存款利率的上行冲击,也不会导致贷款利率的无序下降,可以说,现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窗口期。

2024 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关键问题插图1

货币政策兼顾内部和外部平衡

第五栏“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动向”,阐述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关注中国、平衡内外因素的主要考虑。主要有两点:1)近期一系列迹象表明美联储降息在即,但具体时机或快或慢。一方面,美国经济仍具有韧性;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再度推高通胀。2)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总体有利于缓解中国外部压力,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也可能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影响。

人民币汇率是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制约因素,但7月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央行全线降息,人民币反而出现一轮大幅升值。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主要受到美国降息预期大幅上升、美元快速下跌、日本央行加息引发日元套利交易崩溃、日元快速升值等影响。

目前人民币汇率已脱离前期高位压力区间,但依然较大程度受制于美元指数走向的不确定性,若美联储降息预期明显降温(即央行指出的可能性较慢),美元指数或将再度反弹,带动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从这个角度看,国内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美联储降息节奏的影响。我们认为,央行降息时机选择在下半年,可能体现出一种相机型、跟进式的降息,因此9月或将成为再次降息的窗口期。近年来,在中美周期同向走势时,央行往往会采用跟进策略来平衡内外压力:2017年至2018年初,央行与美联储几乎同步加息3次; 2020年伊始,美联储一次性将利率下调至0%~0.25%,央行也随之同步降息。

2024 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关键问题插图2

货币政策重心“稳房地产”

本报告第三栏目为“支持住房租赁行业可持续发展”。

报告阐释了租金对房屋价值的影响,为合理定价提供了权威的“锚”。 “房屋价值主要受未来租金折让的影响……‘租售比’,即租金与售价之比,是衡量房屋价值的简化指标。”提出“按静态租售比计算,预计租赁住房总收益率将升至3%以上,将高于多数资产的收益率。”据此可以推断,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取决于两方面:当前房价对应的静态“租售比”能否回归合理水平,以及受就业和收入影响的租金增速能否稳步提升。

报告指出住房租赁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中的重要性,保障性住房再融资将助力行业转型发展。报告指出,“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存量住房规模已经很大,住房租赁行业是未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为此,5月17日,央行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融资,有助于实现“支持住房租赁行业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与保障性住房和‘白名单’机制形成合力,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三大功能。

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开始低于整体贷款,而工业领域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整体贷款,二者对信贷贡献呈现“一增一减”态势,体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特征。但2023年三季度以来,房地产贷款同比出现萎缩,拖累了“内循环”。在房地产行业走向新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信贷协同也应转变思路,相关领域贷款发放重点应从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转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贷款,特别是要支持租赁业发展。

2024 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关键问题插图3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或将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贷款投放力度,盘活存量助力去库存。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担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阶层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元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贷款247亿元,保障性再贷款余额121亿元。后续贷款投放有望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和存量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结合“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的表述,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还需要调整存量住房贷款利率,这有利于减轻居民利息负担,缓解“提前还贷”,同时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消费增长。

央行在7月26日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4年)》中表示:到2023年末,全国23万多亿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将下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下调0.73个百分点,每年可为借款人减少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2023年8月,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金额达4324.5亿元。8月31日政策出台后,9月至12月住房贷款月均提前还款额较8月下降10.5%。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