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热门话题”——低空经济,对这一观点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尤其是在近期的高密度投资浪潮中,eVTOL领域更是脱颖而出。8月3日,宁德时代携手峰飞航空,启动航空电池研发。8月5日,小鹏惠天获1.5亿美元B1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量产及商业化落地。
正如沃兰特航空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黄小飞所说:“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国发展低空经济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10次变化。制约国内低空经济发展eVTOL的技术和成本难题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我们已经经历了四五波所谓的‘春天’,这一次,我们感觉低空经济的春天真的来了。”
是的,低空经济的春天确实来了。
低空经济:“酒过三巡,味正浓”
如今,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的低空经济,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
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出台,拉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序幕,低空经济正式走入商业版图,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规划,市场顺势而为,跳过预热期直接进入快速升温阶段。
2022年至2023年,随着通用航空安全、规模、服务等专项指标和空域管理规定重新设定和规范,低空经济再次成为“热词”,吸引一批企业勇敢涉足“无人区”,但由于技术、基础设施、监管体系等尚在完善过程中,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被市场多次炒热的低空经济,始终没有到达拐点。
直到今年,低空经济中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板块开始呈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趋势,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今年该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明显升温。
3月至今,沃飞航空已完成四轮数亿元融资;同月,势科技宣布完成2000万美元A轮战略融资,拟在中东打造“空中出租车”应用场景;6月27日,沃飞长空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eVTOL领域共发生10余起融资事件。根据IT桔子数据,2021年至2023年,国内eVTOL领域共发生21起投融资事件。相较而言,今年的融资频率明显上升。
随着电动垂直起降领域融资持续升温,低空经济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义为“新增长引擎”,随后地方及中央的产业政策层出不穷。
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今年至少有24个城市将低空经济纳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广州、深圳、武汉、吉安、芜湖、苏州、成都等地相继出台低空经济相关规划或扶持政策。
政策层面,从纳入规划到写进工作报告、从“冒出想法”到“全面落实”,低空经济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总体来看,2024年投融资活跃,扶持政策密集,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催化期,多重利好因素集中,行业整体进入新阶段。
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低空经济产业之所以现阶段受到多重政策、融资等力量的驱动,是因为市场将低空经济产业视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个是产销量近千万辆的民族产业,一个是刚刚进入产品测试阶段的热门赛道,看似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但实际上,两个行业在技术要求、监管方向、产业形态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更重要的是,两者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电气化。
因为,相较于传统航空业,国内产业链相对欧美国家来说比较薄弱。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我国优势明显,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力的溢出,以及航空业电动化进程的加快。与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类似,目前的eVTOL、无人机产品都已完成电动化升级。
特别是整机最重要的部件——三电(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可以充分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研发和制造成果。
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铺路在前,我国目前在eVTOL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正在研发的凝聚态电池、软包电池、高能量密度钠电池以及全固态电池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而且,低空飞机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具备汽车和飞机的双重属性,还构成了长、深、独特的产业链结构。
其中,仅eVTOL领域就有望带动产业链中电机、电池、自动驾驶、智能控制、自动导航、飞行通信、结构件、碳纤维等零部件及核心材料的发展。
还能有效带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和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保障等,并衍生出综合服务等商业模式,从而带动更多产业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主机厂的机会,也是亿航智能、沃蓝达航空、势科技、沃飞长空等加速孵化的机会,更是小鹏、吉利、广汽集团等车企需要把握的新机遇,更是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三和智能等产业链企业不能错过的新市场。
在电动化和产业链的带动下,我国低空经济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全球航空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4年,低空经济奏响商业化的“序曲”
在动力电池等技术的助力下,低空经济领域的eVTOL、无人机两大飞行器产业已完成第一轮“淘汰”,即将于2024年进入商业化元年。
接下来我们将从市场需求、认证许可、飞行技术、安全、监管、应用场景等维度进行探讨。
首先,一个新生事物想要长久“生存”,那么它需要有生存的意义,对于低空飞行器来说,市场需求非常重要。
根据罗兰贝格和海通证券的预测,2025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数量将达到3000架,2050年将达到9.8万架,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显然,高增长的市场需求印证了低空飞行器的价值。
其次,目前国内飞机审定体系已经大大完善,中国民航局对飞机投产提出了三大审定要求,即产品型号核准(TC审定)、生产许可证(PC审定)和适航证(AC审定)等审批阶段。三大审定各有侧重点,对企业设计、生产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其中,TC审定难度最大,流程最长。
认证方面,国内eVTOL主机厂取得的进展也值得肯定,亿航EH216-S(客运)已取得三证(TCACPC),峰飞(货运)已取得TC证书;沃飞长空AE200-100、沃蓝达VE25-100、仕科技E20、驭风未来M1B(货运)、小鹏回天X3-F均已取得地方局方的TC受理申请。
从技术角度来看,电池是使用电力推进系统的低空飞行器的关键。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时间、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决定了 eVTOL 的性能。特别是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决定了 eVTOL 的飞行时间。
得益于国内通用航空领域的飞行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电池技术的积累,低空飞行器在飞行稳定性、飞行距离、使用寿命等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随着主流电源厂商进入电动航空领域,电池成本和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
去年4月,宁德时代宣布公司凝聚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并正联合开发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2023年11月,国轩高科与亿航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联合开发eVTOL产品的动力电芯、电池包、储能系统和充电基础设施。
随着低空飞行设备研发和技术的进步,应用场景也愈发清晰,其中最受欢迎的eVTOL可应用于客运、物流、应急响应、消防救援等,推动城市空中交通(UAM)产业增长,为城市拥堵提供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国投证券研究中心
其中,低空旅游有望成为eVTOL最早投入运营的场景,根据测算及政府补贴,eVTOL 20分钟空中观光单程票价有望降至525元/人,约为目前直升机观光旅游价格的一半。
随着应用场景日趋具体,实际应用的成果也开始显现其经济效益。
不可忽视的是,与新能源汽车一样,低空飞行器也需要面临智能驾驶、感知避障等方面的挑战,安全性问题要上升到最高级别。同时,相应的地面基础设施、低空交通管制、监管法律法规等也需同步完善。
从长远来看,随着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曾经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空中交通将成为现实。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