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银行内外承压,王锦虹时代的年度答卷该如何评价?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王金红时代”开启已一年,渤海银行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作为国内最年轻的股份制银行,过去一年,面临市值蒸发、债务转移、业绩下滑、高管缺位、内控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对于董事长王金红来说,这份“年报”该如何评价?

放弃内部提拔?公开招聘副省长引人关注

7月19日,渤海银行宣布一天内3名高管辞职,包括2名副行长、1名监事,具体为,赵志宏因年龄原因,辞去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经理、风险管控官等职务;因工作调整,王春峰辞去渤海银行监事会主席、监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工监事职务;因个人原因,金超辞去渤海银行副行长职务。

如果说高管辞职是商业银行的常态,那么公开招聘则颇具吸引力。

图片

同日,7月19日,渤海银行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该行将选聘3名副行长,分别负责批发业务、风险业务、金融市场(资产、负债、金融)业务。

南都晚报财经频道记者整理发现,从本次公开招聘的人才来源要求来看,第一是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分行级高管,第三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同等规模银行中的副行长级以上职位。

从选拔理念来看,内部提拔显然不是主流,而这一理念也体现在目前的“高管”阵列上。南都晚报记者注意到,目前该行高管成员包括行长曲宏志、副行长杜刚和谢凯。曲宏志此前长期任职于建设银行,加入渤海银行前曾任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杜刚则长期在人民银行、银监会从事监管工作,谢凯也有着丰富的国有银行从业经验。上述三人均并非内部成长培养的干部,按照规划,在成功选拔三位副行长后,渤海银行将迎来“一行长、五位副行长”担任高管的格局。

289.65亿元债权资产4折转让背后有何玄机?

比公开招聘副行长更引人瞩目的是大规模出售债务资产。今年7月22日,渤海银行宣布拟以不低于176.72亿元的价格转让289.65亿元债务,出售股份预计带来38.78亿元的账面损失。这也是今年以来,渤海银行第二次在港交所宣布资产转让。

债权资产转让犹如一把“双刃剑”,业内人士分析,短期来看,38.78亿元的账面损失将对该行当期利润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净利润,进而影响业绩;长期来看,若出售可减少未来信贷损失,有助于该行稳定业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老将王金红“重回接班”,一年来她的态度如何

事实上,这两波操作,从外部人才的输入,到转移资产进行“补血”,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董事长王金洪。

图片

王金红(图片来自网络)

王锦鸿更像是一位“老将新将”。时间回溯到一年前,2023年7月18日,渤海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显示,董事长李福安因退休辞去董事长职务及其他职务。同时,董事会建议任命王锦鸿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王锦鸿任职资格尚需监管部门核准和股东大会选举。这一公告意味着,渤海银行进入王锦鸿时代。

与上述青睐“外部大脑”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金宏是该行的“元老”。他早在2006年就加入渤海银行,在该行工作已逾十年。根据其公开履历,他出生于1971年。王金宏历任深圳发展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滨海新区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天津自贸试验区支行行长,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执行董事等职务。

图片

王金红(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初,王金红出任天津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4月,他“回炉重造”出任渤海银行党委书记,三个月后又出任董事长。这一举动也被外界称为“元老级人物”。截至目前,他担任董事长职务正好一年。

据当地金融界人士介绍,王金宏熟悉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政策,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经验。南都湾财经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天津市两会上,王金宏作为市人大代表对外发声,以多元化服务为“三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渤海银行坚持组织支持“专”、产品创新“细”、金融服务“专”、贴近客户需求,努力成为科技企业家门口的金融机构和贴心金融管家。

据记者观察,在王金宏的带领下,“年轻”“开放”一直是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要标签。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底,总部位于天津,也是2000年以来首家在设立阶段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20年7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从股东结构来看,渤海银行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现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现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现称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股东发起设立。

目前,该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均设有分支机构。

同业困境:“不良贷款率第一,净息差垫底”

然而,业绩才是最好的“标签”。继2022年业绩双降之后,2023年,渤海银行营收、利润再度下滑:该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49.97亿元,同比下降5.55%,为连续第三年下滑。公司实现净利润50.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6.81%,已连续两年下滑。截至2023年末,总资产为1.7万亿元。

其不良贷款率位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一、净息差位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垫底的数据,也让渤海银行内部陷入困境。

Wind数据显示,去年,渤海银行净息差由2019年的2.21%下滑至1.14%,在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垫底,净息差快速下滑主要由于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大,以及利息支出增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如果说利差下滑是业绩下滑的表面因素,那么风险控制或许是更关键的因素,2023年,渤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8.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02个百分点至1.78%,高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2023年末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1.59%,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其中,房地产行业不良率飙升至3.65%,不良贷款金额高达32.29亿元。

不过在业务层面,渤海银行也有着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23年末,该行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贷款余额为345.38亿元,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近四成。

今年3月底年报发布后,渤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金红也表示,到2024年,“把渤海银行建设成为一家政治过硬、战略定位清晰、公司治理有效、经营质量效益提升、总体风险可控、健康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

400万罚款背后,风控专家无力挽狂澜

王金鸿所设想的“有效公司治理”仍然存在内控薄弱、风险控制不力等缺陷。

南都晚报财经记者注意到,离职高管之一赵志宏此前曾在建设银行任职20余年,长期从事风险管理、质量效益管理、产品创新与管理等相关工作。2015年,赵志宏加入渤海银行。2020年2月,这位风险管理“老将”出任渤海银行首席风险管理官,当年10月被聘为副行长直至离职。

这家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风控专家,却无力挽狂澜。企业预警等多个公众平台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渤海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收到70余张监管罚款,罚款总额达1.4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渤海银行共收到4张千万元以上罚款,最大一张罚款9720万元,来自原银保监会,涉及“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贷款不合规、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违规贷款”等“34项罪名”。

2024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受到的处罚明显减少、减轻,合规内控步伐加快。

随着辉煌褪去,“低价股”能否重获资本市场青睐仍是一个谜

资本市场的表现是无法避免的痛,回头看,2020年7月16日上市日是渤海银行的高光时刻,当日,渤海银行市值为832亿元,在30家H股银行中排名第12位。

2024年8月8日收盘,渤海银行股价为0.92港元/股,步入“仙股”阵营,相比前期高点5.6港元/股,市值已蒸发逾80%,即便与一年前(2023年8月8日)1.13港元的收盘价相比,也已下跌近20%。目前,该行总市值不足170亿港元,在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垫底。

对此,有分析人士警告称,渤海银行失败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业务创新能力不足、过度依赖大客户”,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的背后,是长期战略定位的模糊”。

作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唯一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银行,渤海银行能否轻松上阵,重新获得资本青睐,仍是一个谜。

目前正值半年报密集发布季,距离渤海银行半年报正式发布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份半年报将是王金红作为董事长的一份相对完整的“成绩单”,充满挑战,让人期待。

不管怎样,在打造队伍、提升业绩的同时,走出不良贷款率“泥潭”、破除内控“顽疾”、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都是这家以“年轻”自居的股份制银行的“必做清单”。作为“老将”,王金宏如何扭转局面,顺利度过这场转型升级之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写:南都晚报记者 陆良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