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家“A+H”上市期货公司,鸿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鸿业期货”)虽然是期货行业的龙头公司之一,但近年来鸿业期货的股价走势却一直不温不火,受公司净利润持续下滑影响,鸿业期货(.SZ)股价屡创新低,7月25日,股价最低触及6.22元/股,截至8月9日,股价报收7元/股,当日下跌0.28%。
同时记者发现,今年以来鸿业期货股价累计跌幅已达37%。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净利润下滑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期货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虽然鸿业期货的资管规模快速增长,但监管处罚力度也随之加大。2024年6月25日,江苏证监局因A股上市期货公司鸿业期货存在资管业务问题,对其发出了罚款。记者就该处罚的后续整改情况向鸿业期货发出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对方的正面回复。
股东被迫
近日,宏业期货发布的一则公告受到外界关注。宏业期货近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江苏宏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业实业”)关于《关于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1%以上暨司法执行计划完成情况的公告》的通知,内容包括自公司7月25日披露《关于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1%以上公告》(2024-036)以来,宏业实业因司法执行,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被动减持公司股份1%以上。
据了解,宏业期货曾于2024年6月7日披露《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所持部分股份可能被司法执行的提示性公告》,宏塑实业将受到司法执行。公司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被动减持股份10,077,800股。截至本公告日,宏塑实业已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被强制执行共计10,077,800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司法执行计划已实施完毕。
同时,鸿业期货在公告中表示,鸿塑实业并非公司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本次股权变动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产生影响。不过,记者发现,除了股东被强制执行的问题,鸿业期货近年来的业绩也出现下滑。
据鸿业期货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报告显示,鸿业期货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326.7万元,同比减少327.56%;公司股东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1322.64万元,同比减少336.25%。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时间段拉长,其实早在2022年,鸿业期货的净利润就已开始下滑,据记者统计,2021年至2023年,鸿业期货净利润分别为8021.15万元、1238.19万元、779.15万元。相比2021年,公司2023年的净利润更是下滑了90%。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净利润下滑如此之快的原因与其资管收入的变化有关,虽然宏业期货2021年资管规模创下新高,但2020年至2021年,其资管收入却呈现下滑趋势,由1341.55万元降至1121.62万元;而2023年,公司资管收入仅为609.93万元,较2020年巅峰期下降逾50%。
据鸿业期货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27.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9.15万元,同比下降37.0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股东净利润450.81万元,同比下降43.05%。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93.13亿元,较期初下降11.17%。2023年,公司按营业额计算的市场份额为0.4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2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4.17%;净利润同比下降37.07%;日均客户权益同比增长11.3%,期末客户权益较期初下降15.27%。代理交易金额同比下降21.25%,代理交易量同比下降8.32%。
记者发现,具体业务方面,集团期货代理业务产生的佣金及利息收入为2.8亿元,较2022年的3.17亿元减少11.67%;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收609.93万元,较2022年增长11.67%。表现突出的是海外业务,2023年国际金融期货业务权益规模达5.08亿港元,同比增长314%,证券业务资产规模达3.66亿港元,基金管理规模为10.75亿美元。
资产管理业务违规罚款
据了解,自2012年7月《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发布以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已连续12年在路上,2022年期货资产管理净资产规模创历史新高3659.25亿元。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已完成备案的资产管理计划共有2074只,资产规模2730.83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602只,规模1967.21亿元,占比72%,权益类产品规模仅有74.82亿元,占比仅为2.7%。
此外,期货资管业务2:8分割现象极为严重,排名第一的中信期货资产管理规模高达759.02亿元,占150家期货公司的27.79%,超过四分之一。上证期货、海通期货、光大期货等排名前10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089.09亿元,占总规模的77%。也就是说,剩下的140家期货公司将瓜分剩下的641.74亿元,其中:还有不少期货公司尚未开展资管业务。
其中,鸿业期货资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235.93亿元,随后开始下滑,2022年降至201.84亿元,2023年降至184.22亿元,2023年公司资管规模峰值缩水51.71亿元,降幅为21.92%。
虽然近年来资管规模有所下滑,但鸿业期货依然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鸿业期货因资管业务违规被监管罚款。7月1日,江苏证监局公布对鸿业期货罚款情况,并对其采取责令整改的行政监管措施。经查,鸿业期货在开展资管业务过程中,接受相关客户提供的具体投资目标等实质性投资建议,未尽到主动管理责任,违反了相关规定。
对此,江苏证监局决定对鸿业期货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该公司自收到监管措施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江苏证监局提交整改方案,及时报告整改进展情况,稳步推进整改工作。江苏证监局将在日常监管中持续关注,视情况开展检查。此外,2022年11月22日,江苏证监局因资产管理业务问题对鸿业期货发出了罚款通知。
期货公司陷入困境
7月24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2024年6月期货公司总体经营状况。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期货公司150家,成交量44.97万亿元,成交量5.97亿手,6月营业收入351.0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79.7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6.75亿元下降3.74%;实现净利润38.4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9.84亿元下降22.87%。
“今年以来,由于期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高频交易受到进一步限制,也导致佣金收入出现下滑,这些因素让期货公司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受政策调整影响,期货公司佣金收入也出现下滑。”一位期货公司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期货公司现在经营很艰难,按照期货行业传统做法,期货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来源:利息、汇兑收益、手续费。然而,这三大收入来源已经基本被消除,传统经纪业务利润不大,汇兑收益基本没有了,利率越来越低,价差极小。”一家期货公司高管李经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经理表示,如果把交易结算费返还给期货公司,情况就会有很大改变。期货公司在发展创新业务方面面临严格的监管,现在主要靠投资和子公司的收入维持。结算费是解决期货公司当前经营困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期货公司只有实现收入多元化,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不过,上海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中国期货市场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期货开户业务保持平稳增长,期货客户总量、增量、质量稳步提升,客户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期货市场新增客户40万户,同比增长16%。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场有效客户总数233万户,创历史新高,海外客户总数较五年前增长近5倍,交易者结构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场机构交易者总数与2019年同期相比,客户数、交易量、持仓量分别增长139%、188%、358%,个人交易者上述三项的增长率分别为65%、68%、197%,机构交易者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个人交易者。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个人投资者占比不断下降,而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期货风险管理也随着价格波动而保持增长势头。在母公司经纪业务发展受阻的背景下,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继续实现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135.19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8.53亿元,同比增长6.9%。今年6月,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单月实现净利润7.7亿元。”景川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