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科学家与投资人共赴创变之路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7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业投资研究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培育‘新高质量生产力’:创新路上的科学家与投资人”闭门研讨会,就支持我国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创造社会价值、延伸资本价值、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高质量生产力等话题进行研讨。

清华投资协会副会长修军在演讲中谈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对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科学家与投资人共赴创变之路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插图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耐心的资本投入

秀军表示,发展新生产力,需要靠投资推动,也需要创新者、企业家、科学家的参与。投资机构目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募资难,特别是市场化基金募集难;二是投融资难,有发展潜力的早期项目很难找到,行业存在耐心资本不足的问题。

“我国有上百万项专利技术,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20%,最终能形成生产规模的不到5%,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能达到40%的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整体的转化率还很低,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难尤为明显,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支持不足。”修军说。

他进一步解释,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分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三个周期,其中科学研究阶段主要由教授、科学家参与,资金支持基本靠财政部门拨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解决。

成果转化是最艰难的阶段,需要寻找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并不保证一定能形成产品。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项目孵化都有一定的成功率和风险,因此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机构都面临一定的投资压力。这也意味着转化阶段需要更多有耐心的资本投入。

金融体系改革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这对于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修军说,目前,改革直接投资的金融体系相对困难,但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看,可以将银行与投资结合起来。

例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SBIC(小型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帮助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基金提供股权投资资金,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是典型的政府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借鉴美国的SBIC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股权投资资金。德国复兴银行在基础设施投资到一定程度后,意识到中小企业和科技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转而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投融资服务。这也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主要是一个高储蓄、直接投资来源不足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培育直接投资市场。2015年以后,为了提振经济,国家发行了数万亿的专项金融债券,主要投资方向是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上报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然后用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秀军认为,专项债券等长期资金可以作为基础设施项目20年的资本投入,如果把这笔钱投入到高新技术领域,在规模和效益上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进一步改革整个投资体制,支持高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是当前金融和投资领域共同面临的课题。”修军说,中国金融业要发展,必须有长期的资金投入,否则“瓶颈”问题就无法解决。

秀军还分享了国开行在股权投资方面的经验。他表示,国开行发起设立了多支基金,基金的影响力已经比较明显。比如国开行之前设立了一支母基金,投资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知名的PE/VC机构。这支母基金的市场反馈非常好,收益也很好。

总体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进行市场化投资探索,以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与知名PE/VC机构合作,按照国家倡导的方向进行投资,培育好的项目。

最后,秀军提到,目前IPO市场受到很大影响,并购成为目前的主流方向。很多中小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更适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并购。高校、投资机构等也可以参与并购。秀军表示,希望通过政策和市场的逐步完善,克服科技成果转化和与市场对接的差距。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