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监管部门对上市的严格把关,一些曾试图“突围”的IPO公司纷纷走上了被分拆的道路。
据证监会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6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发布关于收购IPO公司控股权的公告,与去年数量基本持平,年内类似案件增幅大概率增幅。
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在IPO市场收紧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政策的暖风频频吹来,今年部分IPO公司纷纷流向并购目标市场,“一些拟上市的公司是优质资产,对上市公司具有吸引力”。
并购数量有所增加
近日,上市不到一年的永达股份宣布,拟以现金收购江苏金源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源装备”)51%的股权,引发市场关注。早在2009年11月,金源装备就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创业板IPO,并在一年后撤回材料。2011年5月,金源装备再次转向中小板申请IPO,但次年撤回材料。2021年,金源装备重新申请创业板IPO,直至2022年终止上市。如今,金源装备反而选择了被上市公司收购。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发生了多起收购IPO公司控股权的案件。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日,今年共有6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宣布收购IPO公司控股权,与去年水平持平。这意味着,今年上市公司收购IPO公司的控股权的案件数量预计将进一步增加。
除A股上市公司外,香港上市公司也有意收购IPO公司的控股权。例如,2023年12月从北京证券交易所撤回IPO申请材料的玉鸟软石,今年年初被中国环球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收购51%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收购方是香港上市公司通用环球医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一位来自华北地区头部券商的投资银行家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并非所有公司都适合IPO上市,“有些公司只在特定赛道上表现良好,更适合并购。
一
华东某券商投行家也提到,自去年年中IPO市场收紧以来,外界预期并购市场将很快回暖,但到了年底,北交市场深化改革,吸引企业上市。“IPO对创业者的诱惑依然很大,但今年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IPO公司出现在并购目标市场,我们很高兴看到更多优质资产出现。”他说。
具有产业逻辑的挖矿收购标的
梳理上述收购案例可以发现,一方面,IPO公司“换档”、通过借壳上市上市的情况很少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之所以对拟上市企业股权进行“匹配”,主要基于产业协同的目的。
从永大收购金源装备股权一案来看,前者认为,通过并购可以提升其产业链服务能力。据了解,永达股份和金源装备均为金属制品企业,其产品在下游应用领域具有高度的重叠度,但在客户结构和销售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
永达认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公司拓展产品种类,深化在风电、工程机械等业务领域的布局,从大型特种装备金属结构件供应商升级为大型高端装备结构件及锻件一体化龙头供应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购行动中,部分上市公司仅收购IPO公司的少数股权,并通过参股方式进行合作。例如,今年年初,赛威电子宣布将增持武汉光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信息”)10.72%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后者仍将为持股子公司。
赛威电子董事会秘书在4月份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解释,鉴于公司依然存在北斗卫星导航业务,结合光谷信息未来的发展战略、资源和前景,以及光谷信息的业务发展和数据将产生的环节, 感知、应用等领域,基于公司长期的投资历史和对光谷资讯的乐观前景,公司通过提高光谷资讯的持股比例,促进资源整合。
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然,IPO公司通过收购间接触及资本市场的想法并不总是奏效的。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两家IPO公司被上市公司“撮合”,但相继宣布“分手”还不到3个月。
例如,登云终止了重大资产重组案件的策划。根据登云股份7月19日举行的投资者说明会,三个月前,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等方式收购速达科技74.97%的股权,而速速科技已撤回2022年创业板IPO申请。在解释终止收购的原因时,登云股份董事会秘书表示,截至7月中旬,深圳市场指数和公司股价较5月初发生较大变化,继续推进本次交易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登云将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寻求各方合作伙伴,不排除与速进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合作。
去年也曾发生过上市公司与IPO公司“联姻”不成功的案例。2023年初,新动力曾计划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德威华泰60%的股权,但未能如愿,后者于2021年2月终止了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在谈及终止收购的原因时,新动力表示,主要是因为“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的最终条款达成一致”。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并购不仅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博弈,还取决于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因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