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我国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全球第一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和中国黄(渤)海鸟类栖息地(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审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拥有15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居世界首位。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正向世界呈现“中国奇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保护力度,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完善保护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了遗产地更加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国家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我国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全球第一插图

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在三江并流遗产地滇金丝猴栖息地实施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修复工程,增加了公园内植被和鸟类种群数量;青海可可西里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保护管理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旗舰物种藏羚羊和野牦牛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面积已达7.9万平方公里,涵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数百处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的有效保护。

《世界遗产展望2020》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中,全球总体状况“良好”或“较好”的遗产占63%,中国达到89%;全球有7%的遗产处于危急状态,中国尚无此类情况。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我国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全球第一插图1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保护方面不仅达到了国际标准,而且明显超出了国际平均水平,保护成果显著。

黄山创新提出景区封闭轮替制、有偿救助制;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遗产地内社区可持续发展;泰山构建“智慧泰山”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成就斐然,青山绿水呈现独特壮丽。

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结合起来,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云南三江并流等遗产地,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特色,通过特许经营、收益分成、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让利于民,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平衡,加强对遗产价值的保护。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以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保护和管理水平,助力建设美丽中国,继续履行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