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成新潮流,成本低、销量高,产业创新发展秘诀何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一本本小“账本”背后,新能源汽车正从“新势力”变成“新潮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零售渗透率突破50%,提前11年完成相关规划目标。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构建了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

近日,人民网记者从技术、需求、产业链三个维度出发,一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秘密”。

十万研发人员创造竞争力

刀片电池是一种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因其单体电芯外形似“刀片”而得名。

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其空间利用率提高了40%左右。”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首席汽车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练玉波介绍,刀片电池不仅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通过结构创新,使电池能够直接安装于汽车底盘上,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系统安全性。

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电池的安全性与长寿命无法同时实现,比亚迪一直致力于磷酸铁锂电池本征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了多年的技术研究,2020年3月成功研发出刀片电池。

在对技术的执着驱动下,刀片电池已被打造成为旗舰产品。

“科技让我们看得更远!”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从刀片电池、DM技术,到易思方技术平台、云年系统、轩辕架构……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技术,成为这家汽车企业不断前行的“新动力”。

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超过10万名研发人员,建立了11个技术研究院。

坚守“技术账”为我国车企拓宽了发展空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自主品牌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上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

1172个新场景带来全新体验

“上车吧,我给你看一下这辆即将上市的新车。”

走进位于重庆渝北区的长安科技产业园,路上随处可见正在测试的新能源汽车。37岁的窦建是长安汽车软件质量副总工程师,他最新的工作是测试新款长安启元E07车型。

“小安您好!打开座椅通风,导航至五里店。”刚坐下,窦建就熟练地发出指令,操作、控制车内的智能系统,弯道、陡坡、不同方向停车……园区内外都有丰富的场景和路况,考验车辆的日常使用。

豆剑正在对即将上市的新车做测试。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窦建正在试驾即将上市的新车。人民网记者 胡虹 摄

“一款新车型生产出来之后,通常需要经过8到10个月的反复测试,才能推向市场和用户。”从汽油车到油改电,再到新能源汽车,十多年来,斗剑的测试车辆行驶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

如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功能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因此斗剑的试驾工作也日渐繁忙。测试项目从一开始的几个增加到28项一级测试、145项二级测试。测试场景从322个增加到1172个,涵盖了外部放电、开空调车内露营、车对车充电、手机无线快充、车载K歌等。

“这些新场景,都是新能源汽车创造的。”窦建笑着说,但它们所创造的新场景、新功能,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也让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问题只能反馈给公司,不能留给用户。”这是引领豆建和团队前行的初心。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新能源汽车,发掘更多新的用户需求,豆建从2020年开始在某视频平台做“试驾博主”,目前已有近6万粉丝。

8月2日,长安奇源公布最新交付数据:7月交付12445辆,今年1-7月累计交付85413辆,实现交付量连续过万。据悉,到2030年,长安汽车将累计投入2000亿元,新增1万人以上的技术创新团队,在智能化、新能源、前瞻科技等领域持续发力。

消费者需求是市场天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海外参观者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展台前流连忘返,想要探究消费者偏好背后的“奥秘”,成为网上热议话题。不断投入时间和成本,不断提升广大用户的出行体验,是车企算得很清楚的一笔“账”。

超90%国产化率“链接”生态系统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速“链条”形成,上下游中小企业借此机遇腾飞,依托生态成长,成为产业链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我国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部分企业超过95%。

在浙江宁波领克余姚工厂,平均每72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3公里外,麦格纳座椅生产的汽车座椅几个小时后将直达领克汽车的总装车间。

领克新能源汽车项目入驻中意宁波生态园以来,已吸引17家汽车配套企业入驻。

“以前,汽车座椅月产量大概在4000台左右,现在已经增至近1万台。”2018年麦格纳入驻园区时,这里还是一家100多人的小公司,如今员工数量已经增长了3倍。算上这笔“增长账”,工厂副总经理黄飞掩不住笑容。

目前,浙江余姚已初步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制造、动力电池系统、车载光学设备等一体化产业基地,上下游企业正在加速融合。

依托产业生态,“小巨头”蓬勃发展。

“今年1至6月,LS系列电容器卷绕机销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

在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圣威机电,总经理余胜武向记者“炫耀”着公司的业绩。

全自动电容器卷绕机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在这一细分市场中,盛威机电的市场份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三。

晟威机电的薄膜电容器卷绕机 人民网 郜超摄

胜威机电薄膜电容器卷绕机。人民网 高峰摄

“绕线速度提升了20%,所以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在余胜武看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深度嵌入价值链,进而获得更多订单,这笔账“不算亏”。 (实习生赵欣、史高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系列报道】

小账本看发展|“小包裹”撬动全球市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