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主要金融指标疲软,宽松政策未能缩小市场的资产负债表。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继续下降。政府部门继续增加债务,但家庭和商业部门继续修复其资产负债表。新存款全线下跌。随着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和存贷的减少,是央行挤水还是市场不给面子?未来货币政策应如何优化?
1、6月主要金融指标显弱,宽松政策未能缩减市场资产负债表
从央行周五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家庭和企业部门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在货币宽松周期中,新增社会融资和流通货币量等主要金融指标大幅萎缩,多项金融指标弱于去年同期。
一是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持续下降。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23年3月以来M2增速连续第16个月下降,增速已降至16个月前的一半。
6月份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降幅较5月份大0.8个百分点,M1同比净减少3万亿元,这是M1余额连续第三个月较去年同期减少。
其次,政府部门继续增加债务,但家庭和企业部门继续修复资产负债表。
2024年6月,新增社会融资32999亿元,较去年6月减少9201亿元,降幅21.8%。新增人民币贷款2.13万亿元,比去年6月减少9200亿元,降幅30.2%。
其中,政府部门继续大幅增加债务。6月份,国债融资净额增加8476亿元,同比增长57.3%。
但家庭新增贷款仅为5699亿元,同比下降40.6%。企业新增融资16374亿元,同比下降50.6%。
第三,新增存款全面下降。
6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24573亿元,同比减少12546亿元,下降33.8%。其中,家庭新增存款21414亿元,同比下降19.9%;非金融企业新增存款10077亿元,同比下降51.2%;政府机关和组织新增存款3616亿元,同比增长0.9%;财政存款减少8193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732亿元。
那里
是家庭部门和企业存款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收入下降和新存款减少;二是贷款还款增加,新增存款数量减少。
二是货币供应量下降,存贷减少,是央行挤水还是市场不给面子?
近两个月,M2增速回落,M1回落,户企存贷双双下降,不少人指责央行榨水。
7月13日,《经济观察报》发表题为《为什么6月份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下降?文章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货币供应量同比下降应该客观看待。究其原因,就是在存款利率改革下,“高息储蓄”现象持续受到限制,企业“由实转虚”,部分地区存贷“冲到点”现象明显减少。
文章还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思表示,6月底M2同比增长6.2%,创历史新低。尤其是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M2增速并未出现季节性跃升,季度末金融机构“冲头而上”的现象明显缓解。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削弱量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均衡提供信贷、修改金融业增值核算等措施对M2增速有一定影响。资本调控更注重增减、合理平衡,M2增速下降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撑减弱。
这些专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货币政策有效,经济形势好,金融数据不好,这是央行主动榨水造成的。
不过,4-5月的财报,不是季末,也和6月一样低迷,所谓月末冲动、主动榨水都是无稽之谈。流通货币量方面,4月份M1同比下跌1.4%,5月份下跌4.2%;从新增社会融资看,4-5月新增社会融资19965亿元,同比下降28.1%。
俗话说,只有对标才能治,羞愧之后是勇气。如果我们照顾好自己的脸,鸭子死了就会嘴巴硬,用美颜滤镜来包装不当的货币政策和严峻的经济形势,只能耽误病情,自欺欺人。
三郎依旧坚持过去三年的一贯判断,在资金要素分配体制改革之前,所有货币宽松政策都会因为计划的资金配置机制和市场化的资本需求而严重错配,导致货币流通受阻,资金被分配到不需要资金的地方, 而急需资金的地方则盼着钱,叹息着。
例如,从经济循环的角度来看,当前需求严重短缺和生产过剩,最需要的资金是消费方、劳动者和家庭部门。但自2021年12月降准降息以来,货币宽松资金通过政府和国企融资大量流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大产能,在生产过剩中加剧生产过剩。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资,是因为他们也知道生产过剩。
比如,从生产端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看,效率最高、最能容纳就业、最能促进经济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循环的民营企业最需要资金,国有企业最不缺钱, 但是由于国家发改委的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我们放开的流向生产端的资金,主要流向了资金还不错的国有企业。
比如从消费角度看,住房和汽车消费市场已经高度饱和,特别是相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目前中高收入人群有购买力,每户有2-3套房子,1-2辆车。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无论受到多大刺激,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消费计划基本上都是排在首位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市场空间非常大,因为他们大多没有房车,但缺乏购买力。目前,流入消费端的资金主要以贷款形式存在,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公积金贷款,基本流入中高收入群体。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是弹性就业,根本负担不起公积金缴费,收入低,因此几乎无法获得贷款。
从以上逻辑来看,金融数据跌幅不及预期,实在不是央行榨水,季末不着急,主要是资本因素配置体系导致货币政策失灵。
3、未来货币政策应如何优化?
三郎坚持认为,解决当前经济形势不及预期的问题,解决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问题,重点不在于如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也不在于增加多少货币工具。重点是改革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过时的资本要素分配制度。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素市场纳入国家发改委几年来一直说的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内容,建设统一的全国资本要素市场也应作为重中之重。
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端资金分配权应从国家发改委、各级财政局的项目中分离出来,交给市场。让货币市场组织资金流动。
在需求方面,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家庭收入在家庭部门分配中的比重,争取在5-10年内将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0%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的65%左右。另一方面,要改革和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使公共财政资金能够支撑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消费能力。在实施这些改革措施初期,财政部门要利用原计划投入的资金,直接向住户汇款,迅速提高低迷户的消费能力,尽快疏通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循环。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